不賣咖啡,只有限制級的真相

2016-04-07

隔行如世仇


以前國中時上過高國華老師的英文課,他有一次在星期天的課堂上對大家信心喊話,提到了一段現象,大意是說:

「同學你們大家可能某天早上醒來突然想要奮發圖強、想要好好衝刺一下課業,但是一走出房門,就聽到媽媽罵說:『又在幹嘛?整天只知道玩,都不用唸書了是不是!』」


然後你聽到心裡就很不爽,於是整個想唸書的衝動都沒了。


台下同學聽到紛紛點頭稱是,我當時也覺得:「對耶,真的是這樣。」




奇怪,明明小孩與父母原本的出發點都是「希望趕快去讀書」,但為什麼媽媽講了這種話之後就變成反效果呢?

更可怕的在於,隨著小孩青春期、叛逆期開始,很多家庭這種情況會加劇,不論是選科系、選校,還是生活作息、生活方式都能讓親子反目成仇,彼此吵得不可該交,最後小孩逃家、學壞了,或者離鄉背井去外地謀生,從此跟家人老死不相往來。

最嚴重的莫過於小孩自殺,或者對父母懷恨在心而遷怒攻擊陌生路人。

甚至到出社會後你也會發現,身邊偶爾有朋友為了「工作方向、人生方向」的選擇而跟父母大吵,最後發現無法說服父母而偷偷暗自哭泣。

為什麼會這樣呢?


明明小孩也不偷不搶、也沒有要放火把家裡燒掉,更沒有策劃要謀反政府或炸掉學校等等這類嚴重的事情,那為什麼連同個屋簷下的家人彼此還能走上絕路呢?


答案是:


彼此的謀生方式不同。

謀生方式不同而排除異己。



你一定很常聽到,父母聽到小孩要念電影系、玩樂團、走藝術路線就極力反對,覺得:



「為什麼不考個公務員呢?」

「為什麼不當個上班族呢?」

「唸金融、商業,不是很好嗎?」


這類父母不懂「自己行業領域」以外的其他謀生可能性,因此他們很容易覺得:

「其他產業的人都是某種『例外人生』啦!那些什麼電影導演、演員、歌手,都是窮途潦倒的一群人當中,莫名接到了幾個案子,然後『莫名奇妙』紅起來的啦。」

「那這種生活當然無法複製啊!更別說還能當成什麼生涯方向,不懂自己小孩哪根筋不對,居然想走藝術,哼!」

「也不知道為什麼居然還有學校會有電影系、戲劇系、餐飲系,那種都是給一些邊緣人去唸的啦,我家小孩不能唸這個啦!唸的話一定要打死啦!」

「做生意也是一樣啦,哪有這麼容易當老闆啦!我上班這麼多年都當不上公司高層主管,小孩說要去創業別鬧了啦,如果真的想要創業也一定要強迫他改變想法啦!」


呃...



你是不是覺得很驚訝,都西元幾年了,居然還有這麼多父母會歧視各行各業。


但這還沒完!


謀生方式不同會連帶你的「謀生背景生活」也不同!


比方你要做網拍,家裡堆滿紙箱貨品、每天推車郵寄,父母可能會覺得你「不務正業、整天做這些有的沒的、把家裡弄得一團亂是搞什麼!」

比方你喜歡烘焙,家裡一堆瓶瓶罐罐、烤箱器材、烹飪食譜,父母可能會覺得你「不務正業,以為自己是廚師啊!把家裡弄得一團亂是怎樣!」

比方你想玩音樂,家裡放著樂器、身上穿著潮服、戴著耳環或化著濃妝,父母會覺得你「不務正業,整天在路上耍什麼帥?你還真以為你能紅啊!」

比方你喜歡進修,買很多書、上很多課程,甚至還想出國旅遊增廣見聞,父母也會覺得你「不務正業,工作不好好找、上班不好好上、整天只想花錢,買那麼多書幹嘛?你以為你是教授啊!」


這些還是文明、乖巧一點的案例,市面上還有許多更無法讓父母諒解的行為:


比方你喜歡飆車,整天改車、兜風,跟朋友出遊、競速,父母會覺得你「不會唸書,整天當飆仔是不要命了嗎?撞到人怎麼辦?唉,我們真是歹命~」

比方你喜歡加入幫派,整天穿著黑衣參加公祭、身上刺龍刺鳳跟朋友逞凶鬥狠,父母會覺得你「不會唸書還學壞,想讓警察抓是不是?唉,我們真是歹命~」


「謀生背景生活」牽連的就是你的一切所作所為。


如果你想當廚師賺辛苦錢,你就是要天天用刀、練切菜基本功。

如果你想走黑道、賺快錢,你就是多少要參加一點公祭、偶而去收點款項或仲介小姐,最起碼也要當一下圍事,托堵的時候要露臉插旗個幾分鐘。

如果你想當導遊,你好歹要會點外國語文、懂點歷史。

如果你想創業,你無可避免的也要去看點書、走幾次冤枉路並繳點學費。

甚至你想當宅男,你也會有一點窩在家裡的興趣,比方打電動或看動漫、搜集一點模型、週邊商品也是在所難免。


而只要你父母不是這樣的謀生方式、那他就不懂你這些所作所為是在幹嘛。


你父母是上班族,他下班可能只要看電視、玩手機就夠了。

你父母是生意人,他沒事可能只要多跟人家喝酒、聊天客套就好了。

你父母是老實人或單調人,他只要繼續維持老實、單純、無興趣的人生就好了。


因此你的宅文化、音樂文化、機車文化、歷史文化、創業文化、藝術文化等等的各種層面他們都無法理解,你所衍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不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就業時代,他們都會覺得排斥厭惡。


因為他們不懂你的快樂在哪裡,也不懂你為何想走向「那種人生」。

在他們的想法裡,人生就是:結婚、生小孩、小孩上學好好唸書、小孩長大後走上一條父母熟悉的道路、小孩在這條路上混的不錯,起碼跟自己一樣好,這樣就能再繼續結婚、生小孩,弄個孫子給自己抱抱。

這樣不是很棒嗎?


為什麼自家小孩偏偏就不這樣照做呢?



因為一般人很容易陷入自己的經驗框架裡面,不論你的教育程度、富裕程度、閱歷多寡。


只有少數人能一直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其他的觀點衝擊或可能性,多數人則會直接把自己陌生或不理解的領域思維列入「世間的例外」而拒絕接受。


比方買股票的「菜籃族」,菜籃族不是說只有婆婆媽媽帶個菜籃去市場買菜時看看盤才算,而是「只要你對股票沒有基本知識,而一直聽信股票老師的飄渺言論」就算是菜籃族。


但多數不懂股票的散戶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是菜籃族!


反而覺得:「我沒有那麼傻啦!我不是盲目的啦!我也是很認真每天看財經頻道做功課的耶!就算偶而被坑殺也是因為遇到壞人啦。」

因為這種人不懂也不想去學習股票那些複雜的技術層面,又看到社會上有些人真的就靠跟隨老師而賺到錢,於是他們就認為:「這當然是可行的路啊!」

即便他們小孩長大變成真正內行的理專或從業人員,他們還是不會想聽他們小孩「解釋」,而只會希望:「趕快把我的錢變多一點,如果你沒這種能力,那我可要去聽老師報名牌了喔!」


同理可證:


「你如果學生時代玩樂團沒有變成像五月天那樣收入上億,那我可是要禁止你玩音樂了喔!」

「你如果喜歡畫畫卻不能變得像畢卡索一樣收入上億,那我可是不會准你唸藝術的喔!」

「你如果騎車超速卻沒有辦法弄個校長獎或獎學金回來的話,那我可是不會幫你買新摩托車的喔!」

「你如果拍電影、寫小說、練國標舞,沒有辦法像外國明星那樣飛黃騰達,那我就要把你趕出家門了喔!」


也就是除非你真的靠你的那個興趣,在「初期」或「快速」就能賺到錢並且一直持續下去,否則父母他們就無法認可你,而只會覺得:「你還在嘴硬?跟你說這條路不行你還不相信噢?」


問題是:絕大多數的工作哪可能在一開始就有所斬獲?


因此這會形成某種循環:

→ 父母看到你自己亂弄搞不出什麼名堂,而認定你方向是錯的。

→ 等他們看到真有人在這領域成功了,而覺得那是偶發事件,做不得準,你仍是這種領域的妄想者。

→ 等到你真的受不了,決定放棄,他們就會覺得:「看吧!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身為小孩你也只有這兩條路可選:


1. 聽從父母的話,照他們安排的人生路線去走。

2. 跟父母決裂,自己闖蕩、自己負責。



第二點聽起來好像是什麼國際級、高規格、會鬧出人命的決策,但其實不過就只是「現代化國家裡一般人的正常發展」而已。

是的,在台灣,好像你「決定要念第幾志願、要不要住校、能不能不要被逼著去考公務員」都是革命性的議題。


但在國外,「小孩要幹嘛隨便你啊!那是你自己的人生不是嗎?有什麼好大驚小怪、如喪考妣的全家哀愁?」

也因此,在華人世界裡,很多真的自己闖蕩出一片名堂的人,對父母也懷著一輩子的怨懟。


因為一方面中華傳統禮教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子女要聽父母的話」,但一方面自己又是「堅持不聽父母的話才成就一番大業」的,所以最後就是終生怨懟下去。


這種狀態在華人世界是很大逆不道的,但在國外,又只是很普通的家庭代溝。


在國外,小孩自己闖蕩、自己發現家人有問題而避開他們,都是再正常不過的「邏輯性決定」,可是在台灣,小孩卻幾乎都會終生受到父母的影響而卡住,不論是顯性或潛意識層面。

如果你有看美劇《紙牌屋》,你可以回想,凱文.史貝西有一次去看望自己父親的墳墓,然後做了什麼事?






他因為厭惡自己父親而做了這種發洩舉動。

但這個橋段在華人影劇、故事、媒體上是絕對不會出現的,因為我們的道德包袱太重,即便對家人有再多恨、再多痛,都只能隱忍,而不能表態。


多數一般人都深信自己經驗框架裡的那一套是可行的,因此等這些人當父母後,他們跟小孩會有代溝、隔閡是幾乎無可避免的發展,差別只在於:



父母跟小孩的謀生領域差異多寡。


如果父母跟小孩彼此工作領域差異不大,也許家庭還能順遂,小孩能不能青出於藍是其次,但至少家庭互動還能算正常。


比方當老師的父母跟當公務員的小孩聊著公家福利、職場倫理,雙方大致都能理解對方經歷。

但如果彼此方向差異過大,那家庭革命是勢在必行的。因此台灣以前影劇很喜歡拍「有樂團夢或明星夢的年輕人被長輩阻止追求夢想,最後終於在某大比賽中得獎,而獲得長輩認同,並附帶交了一個漂亮女友」之類的劇情。

因為華人有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維,擴大來看就是「唯有我們父母懂的這個領域才是最高」,其他的領域都是例外、都是肖想或不切實際。


那反例呢?


那些沒這種問題的家庭是怎麼來的呢?


1. 家裡有錢

很多人也許要斥之以鼻了,覺得「錢買不到快樂」,但事實是,一個人有很多錢也許會搞砸自己人生,但富裕的家庭環境在「隔代互動」或「親子互動」當中,卻真的非常有幫助。

為什麼?

因為通常有錢的父母對小孩的要求不會是:


「你要考鐵飯碗!」

「你要功成名就!」

「你要在社會立足!」

「你要在職場上有所表現!」

「你要刻苦創業、苦其心志、體驗社會的真實面!」

「你要學富五車、有國際觀、別有不良嗜好、要尊重異性、善解人意、幫助人群、變成一個有用的人!」


NO,絕對不是這種強烈正向或道德訴求、理想追求的期許,而是希望:


「你要平平安安活著來花爸爸媽媽的錢喔!」

「只要你平平安安、開開心心,爸爸媽媽就心滿意足了!」

「什麼學校、工作、房子、理財等等的,爸爸媽媽來負責就好,你大學畢業後就結婚、生個孫子給我們抱抱!千萬不要有壓力,有空我們全家就一起去環遊世界!」


因為這種父母知道「有錢的美好」,也希望讓小孩能體驗這樣的美好,所以小孩的謀生方式就變成「花錢」。


你很難聽到有人花錢會花的不快樂吧?

或者一邊花錢一邊覺得:「人生真是黑暗,痛啊!」


絕對沒這回事,這類富二代或繼承者通常只有一種東西可能買不到,就是「感情」


先聲明,很多人的確是會為了對方家裡有錢就下嫁或硬娶,他們可能不在乎能否追尋到真愛,但也有不少人是「寧可尋找真正喜歡的對象」,也不願意屈就於別人單方向的物質給予。

所以,如果你很有錢但卻喜歡上對你無感的人,那最終就會為情所困,不論是許純美或無數為感情自殘的富家女,她們都嘗試用錢來求得感情,最終卻失敗收場。

這方面女生比較吃虧一點,因為通常來說,


男生選擇感情對象是以「外貌+有趣」為主軸。

女生選擇感情常常是「安全感+穩定」為主軸。

所以一個女生的外貌不是男生喜歡的,那男生幾乎就不可能喜歡上對方。即便女生的外貌是男生喜歡的,但交往後如果男生覺得少了點什麼,那還是會出問題。

但女生即使跟不有趣的人在一起,只要對方夠有錢、能給女生足夠的安全感,那女生多半還是會很開心的下嫁。


所以你會很常看到女生「幸福地」跟朋友抱怨「自己老公真無趣」,但心頭還是喜滋滋,因為身上穿的、路上開的、晚上住的,通通是老公給予的。

但你絕對不會看到男生「開心地」說:「自己老婆真無趣啊!」


不論老婆會飛天遁地還是紅遍中港台,男生如果真的跟自己無感的富裕老婆在一起,提起她時絕對是愁容滿面、禁錮枷鎖的錐心之痛,最後常常出問題。



2. 父母開明

什麼!這麼簡單?四眼田雞你唬我啊?

沒有唬你,而是做到這一點很難。



很多人小時候都覺得:「長大後我一定要當個開明的父母、讓小孩盡情吃零食、盡情地玩!」

但等他們當了父母後就只會按照自己有過的經驗去教小孩,而如果他們自己不是什麼見多識廣的人,那能用上的經驗就很有限。


當小孩上小學後就開始送去補習、練才藝,嚴格一點的父母就禁止小孩打電動。等到中學時就期望小孩能自動自發地變成功課好的學生,不要去亂搞什麼其他才藝或興趣,以免耽誤課業。

他們總會想:「一直玩,以後沒大學念怎麼辦?以後出社會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講到這裡我們先暫停一下,大家先回顧自己周遭有沒有「問題同事」或「問題同學」?


就是那種你覺得怪怪的、不太受歡迎的同儕、同事?

一定都有吧!

好,那再請問:


這些人都是失業的人嗎?

都是無業遊民住在下水道間跟忍者龜當鄰居嗎?



沒有吧!通通都有工作啊!都圍繞在你身邊不是嗎!


是的,連這些有問題、討人厭的人都通通有工作,甚至還結婚、有伴侶、繁衍後代了!

那請問:「正常的小孩要流落街頭的可能性是有多大?」


又比方,大家總說台灣體育選手培養制度不健全、體育人才流失、經費不足、生涯發展沒有保障,所以我們體育比不上國外,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無數學者、業界人士已提出各種建言、方針、計劃,連總統或市長也三不五時說要蓋個網球中心、打造台灣成為運動島!但請問有任何改變嗎?


沒有一丁點用。


別再騙自己了,因為事實就是:



台灣的父母打從心底看不起體育。



包括你。



很多人看到這裡忍不住要跳出來說話了:「我平常最愛看棒球!我最喜歡打籃球!我還會去信義徒步區坐在地上看大螢幕為國家隊爭光!你說這什麼污蔑我正大光明人格的言論!」


好,那請問:如果讓你小孩去念體育班,你要嗎?


呃,又戳到痛腳了。


然後呢?就又是惡性循環:一般父母不願送小孩去念體育班,最後只有「成績不好」的學生進入體育班,然後一般人就更加相信:「體育班都是這種人啦~我的小孩不能進去啦~進去會出人命的啦~」


...


謀生方式不同,背景生活不同,人生目標也不一樣,因此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喜好。

父母的各種經歷、各種思維建構了他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因此他們恐懼小孩沒辦法像自己那樣「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下去」,他們也沒想過「社會上其他人是怎麼生存的」,因此他們希望小孩照做他們那一套。


各種其他的路線都屬於「未知」,他們擔心無法掌握、無法預測,這種恐懼這就是保守的根源。

不開明的父母總是無法接受其他可能性,於是會鄙視那些富裕人家,最後也瞧不起那些快樂家庭。他們會覺得:

「你們那些人都是社會的例外啦!不要出現在我面前啦!我小孩跟你小孩當朋友只會學壞啦!」

他們堅持自己這些生存功績、職場經歷是不容妥協的,但別忘記,人生裡不是只有自己的「職場歲月」才算是成就或值得努力的目標,至少在你有家庭、有小孩的時候不該僅止是如此,尤其是「當你的家人過得不快樂」的時候,你就更要去思考:


會不會自己相信的那一套很可能是錯的?


所以,去瞭解這個世界、瞭解人群、愛惜自己、不停努力學習,好好經營。

瞭解這個世界。你才不會容易被牽著鼻子走、你才知道社會上有什麼遊戲規則以及各種突發可能。

瞭解人群。你才能避免只用自己的習慣去想他人的反應,以及避免跟隨盲目的人群為了偽結論偽事件、偽命題而起舞。

愛惜自己。把自己弄得乾淨整齊一點,其他人對你會更有好感,不論是實際外在層面或行事作為形象。

不停努力學習。
十年前還沒有智慧手機、你也沒有臉書帳號,因此你絕對不能鐵齒地認為「新出現的玩意兒都是小打小鬧、無足輕重的」,只要陷入這種情況,你馬上就會變成「只提當年勇」的不得志老頭,然後跟世界越來越遠、跟小孩也越來越遠,最後邊緣化。

好好經營。既然你都活在這治安挺好的社會,也有了工作或生了小孩,去日本的機票也沒有突然變成你的月薪等級,那就好好經營這一切吧!


經營你的家庭、經營你的工作,把這些弄好一點。要追求的是「真正的好」,不是炫耀性的「假性好」,也不是有拿錢回家的「責任好」,而是你自己會感到開心的「幸福好」。



有一天,你會希望你的小孩在外人面前如何介紹你?


是說:「我爸是個魯蛇,孤陋寡聞、被人家瞧不起還不自知,一生混混噩噩」這樣?

還是:「我爸媽古板、討厭,在我人生裡竭力阻礙我、逼我丟下我的夢想、痛恨我有任何成就」這樣?

還是:「我家人互動冰點,隨便他們啦,過一天算一天啦!大家早死早超生啦」這樣?




還是:




「我很感謝我父母所曾給我的一切」!






--


後記:


我以前很希望能完成很多事,但隨著年紀越大,算了算時間進度發現,似乎一個人在一生的時間裡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某種程度來說可說是非常微小。

因此,如果你也希望自己人生裡能有點什麼成就,那你就起身去做吧。

我不是說要你辭職去創業,而是希望你把你自己的人生過好,就算改變不了你的家人,至少給你的伴侶、給你關心的人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我們需要「更多成功的可能性」來建構未來的世界,

而不是靠更多人投入「成效不大的陋習」來讓自己安心。


我目前能做的其實很少,我現在能給你們的只有這些文字和我觀察到的道理或祕訣,但我從沒有放棄。


你也不要放棄自己。




--


這次用的封面圖是電影《扭轉奇蹟》(The Family Man, 2000),尼可拉斯凱吉演的,他在片中意外地轉換到了一個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領域裡,原本他非常排斥想擺爛,後來卻漸漸發現當中的幸福,而扭轉了思維。

這部片列為人生必看,你可以一直拿出來看,記住片中他所體會到的那些收獲,對你人生會很有幫助,非常推薦。


--


「台灣父母瞧不起體育」這部分是我弟念碩士時論文裡的其中一個觀點,並非我所提出的原創。他那篇寫得不錯,有空發表跟大家分享。


Share This:    Facebook

6 則留言:

  1. 我在關鍵評論網看到你評論台灣醜感的文章覺得真是太有趣了。您的觀察我很同意,不過我無法想出解決的辦法,總之是一個完全失敗的全民美育加上自掃門前雪的文化就變這樣。

    您有空到溫哥華的話會看到台式或是華式風格的房屋,就是華人居住的,當地人(原來的加拿大人)稱為monster house。比如把當地人習慣的樹籬改成鐵欄杆,窗戶加上防盜鐵欄杆,草地改闢成菜園和曬衣場,非常實用。但是好看嗎?

    這篇用很簡單的概念來談代溝,我覺得比大部分市面教養書都寫得好。


    您的新粉絲,
    Janet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設計的癥結我其實沒有著墨很多,那一篇主要只是講一個「大家的感受」,但也僅僅是沾到一點邊,
      每次想到這些問題,都覺得那是一大片牽連每個人的家人、外婆家、爺爺奶奶的互動、爸媽的講話,等等的所有細節,
      這些東西才真正影響了不論「設計」或「感受」或「想要的東西」,所以想到要去談設計或什麼喜好就要講這麼多「前言」就讓人猶豫,
      但,有機會我還是會慢慢去寫出來的。

      謝謝你,世界各國的設計概念,則又牽扯了更多不同國家人的整個外婆、爸媽、同學、政府、環境,
      所以~也之後慢慢討論。

      ^^

      刪除
  2. 把代溝講得這麼好的,這是第一篇。比全部市面上的教養書都寫得好。
    如果你出書我肯定買一本。
    我是在關鍵評論網看到您醜感的文章找過來的。正式成為粉絲。

    Janet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非常非常感謝,抱歉回覆這麼晚~~~
      我有很多東西,在腦海中徘徊了很久才一一去試著說出來,因為幾乎每一樣我想討論的東西都抵觸了多數人的人生思維,
      所以非常感謝你的留言。

      刪除
  3. 請問,我可以把這整段做成文字影片嗎?
    在閱讀中不斷聽到像石斑瑜一般的周星馳式語氣,
    覺得要是能將他影音化,肯定能散播快樂散播愛~

    回覆刪除

搜尋網誌裡的:

Popular Post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