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咖啡,只有限制級的真相

2015-11-16

偽結論行遍天下


要聊「偽結論」,就要先講一點「偽故事」。




故事一:

某天,我在一家服飾店聽到旁邊女顧客問說:「這件衣服好貴,但我如果買了,之後真的穿得下嗎。」

女店員深吸了一口氣說:「你放心,你兩個月後一定穿得下的,通常會擔心以後自己瘦不瘦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真的瘦下來。」

我聽完頓時領悟,許多人從沒有真正想過自己是否有能力配得上一樣商品,而冒然花錢購買,最後形成浪費。

但當你認真思考自己的條件,就會去努力改變自身,這個店員的說法給了我強而有力的信心,而,小胖妞也放心的結了帳。


--




故事二:

某天,我聽到一個年輕人跟一位中年武術家討論要拜師學藝,武術家說自己會的武功很多,年輕人想要學什麼?

年輕人說:「我想要全部都學!」

武術家說:「啊?全部都學,很貴的,而且會很吃力的啊!」

年輕人說:「我不怕,因為我要成為一個,最強的人!」

武術家說:「Very Good!就憑你這對充滿鬥志的眼神,我肯定你是有潛力的,廢話少說,馬上付錢,馬上拜師!」

我在旁聽完頓時領悟,許多人從沒有充滿鬥志的眼神,因此在每個人生過程都是得過且過,沒有辦法學好一樣東西,但如果你、我都有充滿鬥志的眼神,那相信我們一定能水到渠成,而這位年輕人後來果然也成為武功高強的俠士。


--


這兩篇故事你拿去問身旁任何朋友或公司業務:「覺得這故事如何啊?」

他們多半會回答:「這是很爛的店員話術,很爛的故事。」

但如果改一下內容呢:


--


故事三:

某天,我看到一位年輕人在超商和一位代書簽約要買房子。

年輕人問:「我以後一個月要繳多少房貸?」

代書說:「嗯,別擔心,目前只需要繳利息,幾千元而已。」

年輕人說:「我知道現在還很少,但兩年後,就要開始付本金,本金要付多少?」

代書給他看了一組數字,年輕人看來臉色有點慘白、非常慌張。

代書卻說:「放心,少年仔,因為你會關心到兩年後的事,就表示你有『危機感』,當你有危機感,就表示你會努力想辦法。當你會一直努力想辦法,兩年,是非常非常『長』的,你一定會想到辦法的。」

我頓時有所領悟,很多人哀哀叫:「付不起!」其實只叫、不做;只呼喊、怪別人、要別人幫他解決。於是,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過去,他們還是付不起。但只要他感受到危機,就會日日夜夜想辦法解決,大家也有可能會看到他的努力,而協助他解決。對這樣的人來說,兩年,足夠了。


--



上面第三則故事是網路Cheers雜誌上看到的(注釋1),而第一則「買衣服」故事是友人Law根據第三個故事改編,並在公司裡詢問一些業務同事後,得到了「這是話術很爛的店員」的評論。

第二則故事是港片《破壞之王》(1994)的一個橋段,吳孟達一邊問周星馳想學多少種武功,一邊心裡想著要騙他錢,最後就說出那句「就憑你這對充滿鬥志的眼神,我肯定你是有潛力的」的經典台詞,周星馳就信以為真了。


那請問對你來說,這些故事換上不同面貌,說服力是否有比較好?


不過更重要的問題在於:


憑什麼能用一個口說無憑的對話,來斷定一個現實世界裡成功的可能性?


讓我們再看看三個例子:


例子一:

升大學的補習班裡有一種課程叫做「魔鬼營」,就是學生們頭上綁個「必勝」的頭帶,然後每堂課要站起來大聲喊口號:「台大台大台大!加油加油加油!」,喊完以後坐下開始苦讀K書。

請問這上千位的學生裡,考上台大的人數有超過一半嗎?

如果不超過一半,請問你能下「魔鬼營對於考上台大有確定性幫助」這種結論嗎?

應該不行吧?


例子二:

直銷公司或多層次傳銷公司的人跟你遊說加入時,他們一定會要你辦信用卡、買兩萬元以上的健康食品、再圖表分析你賺錢的速率絕對超過一般上班族,然後再請他的直屬長官出來亮相,分享一下帥氣的行頭:名錶、名車、名西裝。

當你有機會去參加他們的課程或年度表揚大會,你會聽到無數吶喊、感人的演說、擁戴的掌聲、更多名車名錶分享。

那請問這上萬名的會員裡,成為鑽石級主管的人數有超過一成嗎?

如果連一成的人都不到,你能下「做直銷就是比上班族好賺」這種結論嗎?

應該也不行吧。


例子三:

看看古今中外,不論各國作戰、國際體育比賽,哪一方沒有精神喊話或必勝的決心?哪一方沒有拉拉隊或虔誠祈禱的球迷?

都有吧!

那請問又有哪一場戰事或比賽,是「兩邊都贏」了呢?

《世棒12強全部冠軍!主辦單位緊急加製冠軍獎杯?》

沒這回事吧。



也許有人會跳出來說:「你舉例的那個性質不一樣,比賽是有規定輸贏的,是一定會有一方勝出的,但社會上的個人努力就不一樣!只要努力就能解決問題的!」

是的,這裡我舉例是有一點偏誤,但請看「社會上有討債公司、美國人有繳不出貸款的風暴」這類案例,就知道世界上的確有「很努力、有危機感、有人脈、有資源、有夢想,但繳不出貸款的人們」存在。

這些人難道沒有努力嗎?難道當中不乏中高階主管嗎?



是的,

你有自信,其他人也有自信;

你華人會看孫子兵法,外國人也看孫子兵法;

你拼命K書、創業,你的對手也不是成天拼命睡覺;


所以,你可以下其他各種結論:



「喊口號增加自己信心」、

「參加魔鬼營不受爸媽沒事進房打擾」、

「拉親友們做直銷可能降低自己人緣」、

「借錢買大量直銷產品可能導致負債」、

「少數人做直銷真能賺大錢」、


客觀來說都還算合理。


但如果你偏要說:


「喊口號能增加上台大的機率!」

「只要有意願,年輕人就能還出房貸!」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等等的這種結論的話就要再想想了,因為現實世界裡,就真的並不是那樣。


不過我們也回頭省思一下:

那為什麼又有如此多的偽結論呢?


1. 因為好玩。

很多人寫偽結論是因為好玩,偽結論跟「網路假新聞」、「網路謠言」、「黑色喜劇」等等的胡扯笑話實在是很難分野。

之前提過,寫假新聞的人都能在當中得到樂趣,他們看到無數網友因為自己寫的東西而跑去做一些「沒有實質效果」的舉動,會讓作者感到愉悅,比方過去有這類網路謠言:


「鳳梨因為有各種微量元素,所以能治SARS」、

「俄國為了經濟效益打算要炸掉月球」、

「馬雅人預言很準,所以西元2012年鐵定是世界末日」

等等的都讓無數人躁動。


2. 刻意誤導。

這聽起來好像很過分,但偽結論卻是社會上極其普遍的行銷手法,主要原因在於:「多數人不喜歡過於複雜、困難的活動」。

比方減肥很難,你要是寫那種嚴格的飲食計劃、運動計劃,你很難受歡迎,但如果你寫「大吃也能瘦!」「吃越多越瘦!」「一天8分鐘,輕鬆瘦小腹」之類的,就會得到多數人的注意。

學語文也是一樣,如果你要大家定下五年計劃、每天發憤苦讀,你的行銷企劃案也會淪為邊緣產物,好歹得說個什麼「五分鐘學好英文」之類。

更遑論如果你還膽敢講:

「我們大家要找尋興趣、累積專業、努力擺脫原生家庭壞習慣、並跟正向積極的人為友、跟事業有成的長輩請教經驗、日常節儉勤奮、懂得職場倫理、人際交涉、看人臉色,花個十年甚至二十年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最後就有可能可以買得起四十年屋齡的沒電梯漏水老屋喔!」(注釋2)


你.鐵.定.被.封.鎖!


所以,就算在那些「看似讀了以後就會雄才大略」的勵志刊物上,你仍要寫點輕鬆簡易的結論,讓大家無負擔地被勵志,即便成效很低或完全是誤導也沒關係,多數人看了才會點頭稱是,因此偽結論行遍天下、講真話寸步難行。(注釋3)


而用這類偽結論寫作的作者也很容易受大眾歡迎。


3. 因為作者看到的世界有侷限。

有些人是真的相信「自己所說的偽結論」是真結論,因為
如果你沒有體驗過其他階層的生活,那你很容易流於紙上談兵的社會分析。

就像一些經濟富裕的小孩,他可以買「房子+裝潢+進口家具+原比例尺寸的鋼鐵人裝飾+給老婆不用上班」的生活之後,還能每個月出國、每天吃餐廳。


那他如果要去揣測一般大眾的經濟問題,很容易就得出結論:


「嗯,大家買不起房子嗎?那可能還要再努力一點吧,不然就少花一點錢吧,或累積更多人脈吧,就像我爸跟他朋友那樣,彼此都介紹一些大案子才能賺到錢。」


成長的經歷讓他們確立「只要想要,就能得到」的收穫觀,而忽略了一般人沒這種資源也沒這種可能性,最後導致他們提出來的「給大眾建言」好像都不太屬於大眾。

矛盾的是,他們的父母絕對不是因為「30歲以前不喝星巴克」而買得起億萬住宅,或「30歲以後只開BMW」而讓小孩能沒事去開幾家公司的,也就是說:


他們連「自己父母是如何致富的」都不知道!


更別說還能去描述、重製那個過程,甚至連自己的工作也是由爸媽牽線而來卻不自知的,因此要他們去看社會也真的只能做出一些「奇怪的結論」了。(注釋4)


近來網路上出現一種現象,就是一個事件發生了,馬上會連帶地出現一波又一波地「反擊」,反擊前那一波人的論點。

比方巴黎遭受恐怖攻擊,於是網友開始放三色臉書大頭照,象徵支持法國,因為法國國旗是三色。

這時馬上就會出現「反主流言論」,開始找主流沒留意到的切入點來抨擊大眾,質問大家「為什麼不同情黎巴嫩?為什麼不在乎伊拉克!」

然後又會再出現「反反主流言論」,開始進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攻擊,評斷說:「其實你們兩邊都是受到媒體的操控!我們根本不應該隨著媒體報導就支持特定的一方!」


不過,與其追問:「哪些細小的環節還沒被注意到」或「誰的立場更正確」,不如我們先培養一點「反思的能力」吧,先問問:「這個人講的結論合理與否?是不是仍不算結論,只是中間仍在進行的現象?」

否則,那些論點會通通變成偽結論,拉著我們的鼻子跑來早去。


當然按照慣例,如果有人跳出來說:


「你怎麼能歧視小胖妞!」

「你誤解了黑色喜劇的定義!」

「你小看了人類自信心的力量!」


那麻煩你,出門在外,不要聽從陌生人指示進入提款機英文界面。




--

注釋1:

第三個故事是朋友找給我看的,標題為《窮年輕人的一句話,決定2年後是否付得起房貸》,內容令人感慨,不斷思索:「到底作者是不是在反諷?」


還是作者真的是那樣想事情的?


注釋2:

這一段所說的什麼「自我學習、累積經驗」其實是指一般人走正道打拼,那就要非常久才能存到錢。如果你走偏門,不論從事酒場或女色,那在20歲要賺到一千萬都是「比做直銷還容易成功的事」。


注釋3:

所謂「看似讀了以後就會雄才大略」的刊物,泛指一些內容常常互相矛盾的商業期刊,基本上就是為了能講出一些反主流行為言論吸引讀者,而去找一些不痛不癢的觀點來寫。


他們可能會說:「別讓小孩太早看電視!」「歐美的國家就是怎麼教育小孩的」但卻不敢說:「不好的老公就徹底甩掉!」

因為前者容易做,就算不做也沒差。


後者卻吃力不討好,讀者看了會覺得好難、恐懼,覺得好像未來要獨自打拼、要闖蕩天下,覺得:「唉~算了,寧可忍受糟糕老公,以後變成怨婦、小孩心智發展受損、上學被人排擠、未來發展不好,也不要真的跟老公鬧翻~畢竟,自己除了老公以外,很可能也沒有其他人會要了。」等等之類的,但這種內容之前我們討論過太多了,今天就不針對這部分去著墨。


注釋4:

在商業周刊網站上,有兩篇內容令人皺眉的文章,一篇大意是告訴你「當你是魯蛇的時候,喝星巴克只會更魯蛇」,另一篇是告訴你「如果你是魯蛇,請不要開Toyota這種車,開個BMW比較好」。

到底有多荒謬請你自己去看,都是那種為了要讓狀況外的大眾看了點頭稱是的討喜文。


另也可參閱《不停講著社會壓力,來掩飾自己根本不用面對社會壓力》一文。


--

封面圖是電影《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Burn After Reading, 2008)的劇照,這部電影如果你抱持著「要看大明星帥氣的動作!」、「毀滅性的動作片場景!」「絕無冷場的即刻刺激!」鐵定是會失望的。

因為英文片名根本不是這樣,英文片名為"Burn After Reading",意思是「看完後就燒掉」,這是是黑色喜劇小品,但片中有很多大咖,你自己在家裡慢慢看才有意思,而劇情也跟我們今天聊到的有點呼應,所以我就先不透露了。



Share This:    Facebook

0 意見:

張貼留言

my instagram

搜尋網誌裡的:

Popular Post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