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夜市」在2009年興建了模仿日本拱廊商店街的頂棚,一樣有半圓拱型的透明罩、可分段開啟的屋頂,但日本的高度是兩層樓,然後房子彼此相連,整條街是直線延伸。
而景美夜市則是在原本的小巷弄間,另外做支架來搭頂棚,下方是高矮不一的平房老屋,所以整排屋頂也呈現不規則狀,綿延一百多公尺,並添加了無數支架來補強,另外還裝了許多水盤來接雨水。
由於造型複雜、沒有規劃後續管理,所以上面的燈具、器械早已放棄使用,現在人們去逛已經不會注意到上方這一片「夢想的拱頂」。
拱頂有大量外露的支架結構,下方空的攤位,則是一些白天市場攤販所使用。
複雜的支架、複雜的管線、不規則的拱頂造型、大大小小的金屬結構,工地與攤販與摩托車與電線桿,承載多少歷史卻又無人知曉,這是台灣可憐的地方,就是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都沒有人認真去記載下來,所以日後,人們也不知道到底環境是怎麼變成某個樣子的。
就像這個頂棚歷史資料連官方資料都極少,全台灣的人最後就根本不會知道這個屋頂有何特別之處,人們會以為:「不就是個老舊的鐵皮屋嗎?商家自己亂蓋的吧?」
在部分區段,拱頂有做滑動的開啟功能,熱天時能打開,但現在不知道是否還能關上,看起來年久失修;下方橫梁則有不再使用的日光燈管,左邊還有一個超巨大的水盤!上面接了一根小管子引導雨水。
超巨大的水盤!第一次見到跟整個店面一樣寬!然後右下角有一個小導管引導雨水。

三連跳的水盤。

這是夜市兩個區段中間橫跨一條路的模樣,雖然遮雨功能是很棒,但畫面看起來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曾經是多遠大的夢想。

而在拱頂以外的區域,就是用伸縮遮雨棚,但真的下雨時,路的中間就會整排滴水,反而要避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