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咖啡,只有限制級的真相

2011-11-30

台式風格



台式風格 (Director Cut版)

在室內設計中,台式風格為美式現代風格的旁支,美式現代風格以快速入門、材料替換便利為主要特色,在結構上則以大量交錯的複雜線條為基礎,呈現出多角層次的視覺感,而為了線條的平整,在施工上則非常要求牆面平滑度、角度方正。

翻開任何一本台灣的室內設計雜誌、設計年鑑,即可看到大量台式風格空間案例,同質性極高。



早期公寓建築很簡單,若你的父母是經濟起飛那一代的上班族,後來買房成家立業,那你老家大概就屬於這類公寓空間,以兩代同堂、三房兩廳、兩房一廳為主的生活空間。

此時期的人們為住家買現成家具擺放,如果有裝修多半是機能上的需求:換門、換磁磚、換設備、做點小櫃子什麼的。

但台式住宅建築(注釋1)常常有大量特殊位置的小窗戶、半窗、門洞,大樑縱橫、大樑壓頂,不論視覺或風水觀感上都不受民眾歡迎。

於是裝修業開始使用木作來修飾這些凌亂的牆面和天花板,以及參考當時一些時髦的外國概念,比方早期的廚房與餐廳間做一個歐式吊櫃(說是可以放些酒杯、餐盤)、天花板上做彩繪玻璃,然後裡面放日光燈管(說是鄉村風的感覺)、地板架高的和室(説可以讓家人有一個類似日本人悠閒喝茶的作用)之類,都希望能讓家裡看起來比較「洋派」。

而隨著居家設計的複雜度增加,顧客也越覺得改造越多的空間才更有設計感,於是台式風格開始追求使用更多的裝飾材料、線條、轉折、轉角、不同材質拼貼來迎合屋主渴望的奢華、大器感。




注釋1:

台灣住宅常有奇怪的樑柱位置、奇怪的門窗位置和詭異的格局,主要是建築設計時,建商焦點多半放在為了刺激銷售而強調的「多廳、多房」上面,在空間不足的情況下也硬要去隔出一些房間,卻可能小到連床都放不下。

「不考慮到使用者的整體感受」使得市面上出現了巨量的房子都是格局混亂、採光不佳,外觀也一窩蜂追求流行而出現磅秤型屋頂、鹿角型屋頂、抽象裝置型屋頂等現象,那內部的樑柱位置、門窗位置則就更不是建商考量的重點,這也促成買屋裝修的一大項目:「修復風水」,遮掉樑、遮掉尖角、遮掉各種煞。



台式建築思維造成大量的混亂空間,不論你去看一般住宅或豪宅(注釋2)、或者房仲業櫥窗上的精選案例、或上網隨便搜尋出售、出租屋,幾乎九成以上的房子格局都不討喜、採光糟糕。

建商或許會用心設計浴室管線,但不一定會擔心浴室太小,因此千萬豪宅裡可能配置超小的廁所,小到你只能用小空間專屬的衛浴設備;或者億萬豪宅裡可能是無對外窗的浴室,讓你面對永遠無解的發霉問題,那這樣要如何「坐擁領袖風範,放眼國際視野」呢?(注釋3)




注釋2:

台灣豪宅的正式名稱為「高級公寓」,因為台灣獨棟的房子多半沿用舊式的透天厝思維,而市面上常見豪宅也不過是住宅大樓裡的一戶,頂多使用了高價位材料、設備或工法來營造昂貴、高級感,與國外的豪宅動輒擁有大房子、高天花板不同。


注釋3:

建案廣告通常主打「公園大小、公設多寡、視野、離市區、商區的距離」等等的吸引點,主題則多半為「富裕人生、高級人生、國外歸國的人生、悠閒人生」,但以台灣的居住環境,這樣的比喻頗具諷刺笑點。



台式居家建築這樣格局凌亂的裸屋空間等於「美感為零」的起步,你得到這種凌亂空間幾乎別無選擇,只能花錢全面改裝或將就使用,但因為格局、窗戶和玄關位置、採光等等的問題,你也無法光靠裝飾就讓空間變得很好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買了一整間的IKEA家具擺進去,結果看起來卻還是很昏暗、陳舊。


台灣普遍的裝修思維有三點:

1. 空間充分使用。
2. 看起來要大器。


屋主普遍都想著:

「能有多少收納就盡量做多少收納、弄的全家都是櫃子、儲藏角落也沒關係,但是天花板最好要高一點,用吊燈或吸頂燈都好,管他光線陰暗與否,這樣看起來空間才寬敞、才有都利用到。」

「當然啊,所有大大小小的風水、財位、吉祥物、招財物、磁場防護罩也都要注意,不要跟我說什麼國外豪宅、國外殿堂是怎麼做,也不要講世界前一百首富的住家是怎麼樣,反正就是讓我有不被親朋好友說閒話就對了啦!

理論上,如果按照舊式風水的準則,建商大可以簡單找到一種符合所有基礎風水的格局,然後百分之百照做來賣就很方便不是嗎?

但並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從美式公寓衍生出台式風格的過程中,我們美感的整體發展受到華人根深蒂固的「物以稀為貴」思維很大的影響。

華人傳統價值觀是以一個物品的稀有度來做為好壞評比,反應在消費、飲食文化上,比方我們重視魚翅、鮑魚等山珍海味,是真的因為能提供口感或味道上的極致體驗而讓我們喜歡,還是只是因為其稀有度而讓人崇拜?(注釋4)




注釋4:

注重「材料稀有性」的山珍海味思維,或「神乎奇技」的雕工、手法,使得華人的大菜形式與他國有很大的不同,比方歐洲的經典菜色、大菜並非去使用珍奇材料或保育性動物,而是著重於烹飪的手法如何傳達出食材最令人滿足的體驗和味道。



國外的豪宅有那種大量很簡單乾淨的空間,配上經典款家具的現代風格;也有充滿雕花造型的空間搭配百年家具的古典風格。

但台式風格的豪宅追求的卻是「把空間變成很複雜、表面質地做的很純潔平整」,以及「運用昂貴的材料展現和費工的施工方式」來強調稀有性的大器形象,彷彿深怕別人不知道每一個牆壁都花了多少費用而追加無數人力上去。


美感的專業很難量化,一個經典設計款家具的價值也很難傳達給毫無美感的業主,但施工繁複程度、材料價格則很好量化,所以從早期公寓空間的擺放式佈置,到展現大器的台式風格就出現了四個關鍵
思維:

1. 間接照明天花板。
2. 繁複直角線條結構。
3. 維持牆面主色白色。
4. 提昇電視牆地位。

這也曾是台式室內設計風格的四大法則。


1. 間接照明天花板

間接照明(以下簡稱間照)在80、90年代的美國散見於一些走廊、牆壁等區域。

過去台灣的主要照明都是吸頂燈,次要照明則是鹵素燈。吸頂燈可以直接固定在天花板的最高處,因此不用另外製作天花板而維持空間的高度,但吸頂燈提供的光源很侷限,會造成四方形的房間裡有一個很明顯的圓形明暗光影,而鹵素燈耗電又熱,因此多半使用在展示櫃、畫作或一些比較不常開燈的地方。

當間照引進台灣後,其「能跟天花板形狀融為一體,又使用大量日光燈管亮度」的特色,馬上成為主要照明的最佳選擇,並且可以只環繞四邊一周,中間仍維持天花板最高高度,因此成為台式主流設計的規劃主軸,影響力直至今日不衰


從此,有裝修過、設計過的房子,在客廳、餐廳、玄關,甚至臥房等各個地方都充斥著間照;大量資深設計師、助理的思維也都圍繞著間照;也讓許多沒有裝修過的人,很嚮往那些有間照的「豪宅」,覺得一定是豪宅才有這種設計吧,當他們自己換屋時也常想要求要有這樣的配置。

而間照可以增加許多層次、貼覆各種材料來做造型,因此越來越多的東西加上去,就形成台式風格天花板的大器表現。

而實質作用來說,間照可以走管線、遮蓋一些線路或冷氣風口。比方台灣住宅建築多數沒有冷氣的管線路徑,所以你安裝冷氣時,就會有排水、冷媒、電線等線路需要去配置,間照可以遮蓋住這些線路。


2. 繁複直角線條結構

台灣屋主在換屋的時候總想像新家要很有看頭,但臨時去看一些刊物、電視節目介紹,看來看去的都是類似的概念,沒辦法意識到什麼靈感。

而看著台式風格那麼多材質、突出物、凹凹凸凸等複雜設計,自己抓不到這些線條的由來和使用原因也無法自製,於是施工與材料成為一般人對於美感設計的專業判準。

因為選一面牆壁的顏色也許很困難,可是民眾無法理解難在哪裡。

但一面牆壁多一個凸角、多一個邊條、多一面鏡子,一般人就覺得:「這我們自己做不出來、想像不到,真是超有設計感的!」

隨著預算增加,造型線條也可以任意增加,但這種線條的空間會模糊畫面焦點,不論大小預算的裝潢、不論媒體塑造了什麼新名詞(注釋3),看起來都是還差不多。不論書店販售的台式設計年鑑、台式居家雜誌、巨大預算的案例,其實看起來就是那個樣子:很複雜,但是很亂。




注釋3:
台式風格的小空間融入了許多展示性元素,媒體稱之「台式小豪宅」,充滿晶晶亮亮、亂亂的線條、雕飾。



由於一般人沒有其他可參考的選擇,理所當然就接受了這樣的美感,夜晚當你走在馬路街頭,抬頭望去的每一個「設計過的」住家,幾乎都是一模一樣。


3. 維持牆面主色白色

促成台式風格的背景在於幾乎這些人的成長環境都類似:

考試教育、不強出頭的低調主義、在地化的美感、島國明星效應、華人傳統的人生目標等。

讓大家不論年輕時重心是課業或是尋求自我定位的玩樂,都不會去思考「自己生活環境」是否有其他選擇。有錢人家的小孩,父母會準備房子、汽車給他們,樣式、配件就由父母指定。

一般的小孩,長大努力工作、尋求假日的娛樂,等到終於自己能買房了,也很戰戰兢兢的怕出錯,所以不論空間配色、樣式都屬於保守,而傳統觀念又強調「華人的居家要明亮、廚房要亮、餐廳也要亮」,但採光不好的情況下,用其他顏色都會讓空間變暗,所以居家牆面顏色都以白色為主。

近年隨著網路發達、國外案例流入台灣屋主眼中,「想要一點不一樣的感覺」這樣的小步伐嘗試開始慢慢普遍,許多異色白款式:百合白、玫瑰白、蘭花白、象牙白開始大為流行。

不過這類顏色會讓空間整體顯得沒有精神,不論親自站在空間裡或拍照時,都會有一種「不太現代」的氣氛,那種「整片空間都帶有一層淡淡的米白色調」會把其他家具、家飾的顏色帶走,而使得裝飾佈置起來更為困難,但其實這已經多數人的最大膽的嘗試了。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某一年的某一天,報紙上一份報導指出「黃色光是最接近太陽光、讓空間感溫暖...」等等的字樣出現後,一夕之間風雲變色,從此台灣結束了舊式公寓的白色日光燈管時代,進入了「黃光間接照明」紀元,當你下次漫步在河堤或經過新蓋好的住宅區,抬頭看看會發現,每一戶都一模一樣:間照黃光天花板。


這並不是同一家公司設計的產物,而是由台式室內設計師所給這塊土地的台式風格。

台式風格跟台式設計師的資歷、學歷、背景無關。

因為許多不論是留學北美系、歐洲系、南半球系國家設計學院的人,回台灣後所完成的作品的依然是台式風格,證明台式風格並非學院派教育所形塑,而是當事人成長環境對思維美感的影響及直覺反應:

為了強調設計感而添加的實質價值元素與線條,以及對傳統習慣不敢取捨的沿襲,和未曾對現有體制下的美感產生質疑。


這樣的順從性也反映了這一行不論新舊成員,都渴望前仆後繼的卡位主流階層,而避開討論「我們這一生的生活模式選擇與進步可能性」。


隨著一些居家網站大量引進外國的案例和社群網路分享後,在二十一世紀的2010年代左右後開始漸漸有較多使用其他顏色的案例。


4. 提昇電視牆地位

你可會覺得:「電視牆有啥了不起?」

很遺憾,電視對多數台灣人來說非常了不起。

因為工作沒有樂趣、生活沒有熱情,閱讀也不是國人的主要消遣,因此電視變成工作與睡眠間的重要支撐橋樑。

多少人捨不得睡只想再看一下電視,即便沒什麼好看,但就是享受一直轉台的腦部小量愉悅刺激(請參考《欲望決定論》),彷彿對工作的憤怒、對社會的不滿和對人生的無奈都寄託在電視上了。

聽大嫂團講自己的私生活、聽名媛講自己的富足、聽名嘴抨擊這個社會、看所有戲劇裡的大哭大罵橋段,彷彿自己就有所參與而心情起伏,但實際上又根本沒有參與,最後撐不住關機上床睡覺,日復一日。


對許多人來說,考上大學是一個人生轉折點,欣喜若狂!終於擺脫了學生時代的課業枷鎖,但自己升職的那一天就不一定有特別的轉折感,因為沒有象徵性,你不會去狂歡慶祝一個月。成年後人生彷彿沒有其他轉折了,在學生的夢想與永無止境的起床上班當中,還有什麼能讓自己覺得終於又有成就了?


結婚?算。

生小孩?算。

買房?算。


而這些成就都需要分享宣揚讓別人知道,所以有婚紗照、彌月禮盒,以及電視牆。

新居落成請朋友來參觀,如果看不到一個吸引目光的東西,那要聊什麼呢、畫面主軸要放在哪裡呢?

於是花草壁紙電視牆、大理石電視牆、對花大理石電視牆、木紋電視牆、磚紋電視牆、黑色鏡面電視牆等等紛紛出籠;電視牆成為空間的主軸,沙發、展示櫃、茶几、燈光等一切就跟著電視走。


在這樣的思維主軸所延伸出去的設計概念反映了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屋主即便換屋後仍會複製原本的生活習慣:


看電視、對小孩的課業期望、傳統的親子與夫妻互動。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科技進步、國際品牌進駐,卻在整體人文素養上成長不多,因為人文素養絕非僅靠有多少時尚配件或消費力大小來衡量,甚至也跟「看多少文藝、美感」的書不太有正相關。

很多中年屋主都覺得:「我自己看過一些國外的雜誌、待過國外幾十年,很瞭解要用什麼元素來讓新家變得有國外氣氛!」

但實際情形是,按照這些人指示所做出來的房子,其實仍只是很普通的台式鄉村風。


甚至更多台式設計師的文宣總是講著自己經驗有多豐富、多獨特,但一看到他們的大頭照片都是「台式站姿」和「台式表情」就漏底了(注釋4),因為他們的思維自始自終都受到台式風格的影響,反映在他們的生活、感情觀、人生模式上,而你無法冀望這些人能給你點什麼不同的,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注釋4:

「台式表情」為一種對表演能力缺乏以致於只使用做作表情的表演方式。

多數台灣人容易笑場、害羞或無法單靠眼神、神情去自然表現自己,於是大量用鬼臉、沉思、望向遠方或看旁邊等方式來讓其他人覺得自己很有想法或很有表情。

不過婚紗照中的主角望向遠方、沉思現象,要由當時流行的視覺環境和時間點來討論:

早期電影和戲劇未蓬勃時,拍照望向遠方是能傳達出表演者的獨特或個性,因為個人思考的畫面並不常被捕捉,當時拍照都是對著對著鏡頭笑或比Ya,所以用沉思表情能顯得很有氣氛。

但當傻瓜相機普及以後,這類思考表情已經過度重製、太多人在拍自己沉思的畫面了,加上漸漸大家也知道,多數人根本沒有多少次沉思這樣的行為!

因而讓沉思或望向遠方顯得做作。

我們理應可以進展到其他的表情方式,但當攝影師是「台式思維」時,他們仍要求一樣的表情動作,而台式設計師則根本沒有想過這些東西,因而最後還是拍攝出望向遠方、沉思、自以為深情的大頭照。(翻開每一期的室內設計雜誌裡面都會有這種照片)


台式風格概念不只是在空間設計,而是包括生活思維、教育思維、演藝娛樂與音樂創作、選舉、體育等領域也有類似的描述,促成了台灣演員獨有的「東區演法」、「熟悉面孔選角」和音樂圈的「K歌編曲文化」等,東區演法讓大量年輕演員的表現方式都一樣,覺得自己「正在表演」而扮美耍帥,卻不是嘗試去「演出」一個角色。



台灣大大小小建商給了大家台式建築;只在乎身家性命、升遷福利的公務員給了大家台式的公共景觀;加上由「間照天花板」、「拋光石英磚地面」(注釋5)和「大器電視牆」為主軸的初代台式風格一起造成了台灣現在這樣的面貌很長一段時間(注釋6)。


雖然不斷有網友分享著國外教育方式、歐美小孩的自主成就、工作職場的熱情或夢想追逐,但真正能去實踐的人仍是少數中的少數。

雖然大家平常看到國外漂亮的街頭、大採光的住家、整齊的現代都市風格都會很心動,但在沒有看到的時候,腦海也就不會特別想要追求這樣的生活方向,而是再去一次又一次地複製上一代的感情觀與家庭觀,讓太多傳統的陋習進入我們此生和下一代


面對我們的現有環境,敢站起來做什麼的行動都仍侷限「吃不吃的飽」的民生主題,而非我們羨慕的先進國家生活方式,這就跟都市規劃一樣,在絲毫不插手的情況下,台灣民眾還是會有超商、百貨公司、手機網路,但我們無法有整齊的市容、平整的馬路、不會漏水的房子。

我們可以慢慢演進一些小地方,那什麼時候,我們能真正改變此生所見到的世界呢?。


我文中提到的任何族群或類別,我們可自己評論自己後再決定要不要對號入座,畢竟我們並不是完人,是我們自己的妥協和不敢挑戰自己家人的錯誤、順從主流民意、沿襲華人傳統陋習,而導致了台灣此刻的樣貌







注釋5:

台式風格要求的全面施工處平整性、平滑性,可以用拋光石英磚的細接縫和平整度來傳達。

市面上有一半以上的拋光石英磚是建商附的,因為好清理、換屋的消費者也會主動詢問要「豪宅用的那種磚啦」。

許多屋主對於美感常常以施工的細節來判斷(越有錢的越是),所以不認同全平面以外的牆面,但近年國外的鄉村風、歐洲風格的色調紋理漸漸曝光後,一些仿舊木料、復古磚、岩磚漸漸有民眾選用。


注釋6:

網路與媒體引介許多國外案例後,白色牆壁又開始回歸,隨著部分案例線條減少後,出現了一個矛盾的新潮流:台式北歐風。

台式北歐風試著尋找大採光的空間來營造明亮的居家氣氛,並嘗試減少第一代台式風格那種大量線條,但台式建築裡,要有大坪數、大採光或將原本空間裡的管線、橫樑都覆蓋,需要大量的預算(小坪數的住家通常很少有大窗戶,會買小坪數的屋主也多半是比較沒有預算去裝修的),因此反而成為生活較優渥的人才能選用的作法,這種消費者也比較可能有意願去接受國外的思維。

而台式風格也延伸出:台式新古典、台式鄉村風、台式古典風等,架構法則相同,只是換了一些材料而已,而後來出現的台式新亞洲風、台式新中國風,則屬於行銷名詞,內容大同小異。



本篇雖然為探討設計和視覺相關,但只放上一張封面圖片來傳達,相信這已足以代表台式風格精髓。





Share This:    Facebook

2 則留言:

  1. 這篇文章裡關於風水的文章連結是壞的,好像那篇文章被刪掉了,是嗎?很想知道你對風水的看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的,以前我寫了一篇風水文章,因為當時還試圖去為中式風水做一些辯護,
      覺得:「就算風水的神力法力無法驗證,但可能還是有一些老祖先溫馨的優點或氛圍吧。」
      因此寫了一些看似從科學角度去描述風水的概念,希望讓大家「多從科學角度」去想事情。

      但後來看到一些朋友長大後,
      從「現代化思維」走入「迷信思維」,從西式科學走向中式玄學,
      在生活的種種問題裡越來越不尋求找出問題點、解決問題的時候,
      而是跑去希望靠風水的法力來扭轉僵局,
      我覺得扮演一個「中式乖小孩」已經沒有意義,

      因為我們明明確切「知道」,也「確認」光靠玄學扭轉不了任何大事,
      否則,
      美國對越共只要參考風水或玄學就能打勝了,
      或者,
      以色列只要全國遵從風水就能解決中東問題了,

      (以美國的財力或以色列國家的建築量來說,這都不會太難)

      但可能成功嗎?100%不可能。

      所以我覺得看待風水,約略從心理學上的角度,把一些「看上去不喜歡的東西」從生活中移開即可,
      其他的超能力範疇,就撒手不管了吧。

      --
      再補充一個,這篇文章我現在自己看覺得文句很多不太通順,
      當年寫的時候,對台灣的設計場景、住家場景充滿激昂的情緒,
      很想寫個什麼東西來一次概括進去,

      多年後再回來看,發現很多東西,都是因為一般人,
      一輩子只能經歷「一小部分的世代更新」,
      也就是説,也許國外是透過幾個革命、幾百年,而有了後來的文化美學、生活概念,
      而我們台灣從戰後到現在,一代都還沒過完,
      因此希望大家能在生命幾十年裡,直接跳到跟歐美日那樣是不可能的,

      也許大家能從「沒有手機」進展到「有手機、智慧手機」,
      但要大家能從「將就的人生」進展到「為自己多想一點、不要只想炫耀」卻幾乎不可能,

      放眼望去多數有錢人、藝人、小藝人、獨立買房的人、電子工程賺不少的人,
      他們的生活、居家,絕大多數都不會讓我們嚮往、羨慕,
      甚至我們從旁邊看,也會覺得:「拜託!如果是我們,我們一定會用更棒的方式、更棒的生活吧~」

      而台灣在這些設計場景走過的路,香港、南韓、大陸也正在走,

      所以後來我已經不再糾結於這個風格裡面了,

      我們自己能進入到現代化思維裡、能住在現代化氛圍裡,
      那我們就自己去吧,
      會喜歡我們的人,就一起來,不喜歡這些的人,其實他們或許也很快樂,
      就像你去問北韓的人生活幸福指數如何?
      他們說不定會回答:「今年很棒啊!全家只有餓死一個人!不像過往餓死四個以上呢~」

      所以面對這些,我已經不再那樣激動了。

      刪除

my instagram

搜尋網誌裡的:

Popular Post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