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Map 在地嚮導三十萬分



PART I Google Map 在地嚮導 Local Guides。

如果你沒有申請在地嚮導,也可以上傳圖片到谷歌地圖,只要你有用谷歌帳號登入。Google Map可以上傳照片、影片(要用手機app)、編輯地點、新增地點。

而加入在地嚮導,大頭照會多一個「圓形的星星徽章」,等級越高,星星的形狀會越多角星。

在地嚮導的所有號稱的好處都是虛的,什麼買谷歌產品有打折、運氣好的話可以到谷歌總部參觀,之類(小朋友也許會很喜歡)。

只有一個好處是實的,就是你對世界的貢獻。

不論你告訴大家某個餐廳好壞、餐點好吃,或拍出了動人照、趣味照,或編輯了營業時間、正確地址等等的,這都是「真的好的」。

因為你代替了大家的眼睛、節省了大家的時間、金錢,而讓大家可以找到更多值得探訪的地方。


PART II 你該有的自我要求

Google Map 上傳、編輯越多,積分會越高,所以Google用了一個遊戲模式,每到達一定積分會提升等級,最高等級是「第十級」,前面的等級很容易達標,就跟Mario Kart Tour玩前兩三關,就會得到一大堆獎品一樣。

但,在地嚮導等級高低沒有「實質影響」!

絕對不會因為這個人是第十級嚮導,他推薦的餐廳就一定好吃、拍的照片就一定好看。

有些店家會宣傳自己是「十級嚮導推薦」,這種說法跟路人甲推薦沒有任何區別,因為積分夠就能當十級嚮導。

所以有很多網友為了得到積分而亂拍一通!

由於iphone的照片App可以直接用照片的GPS來推斷可能的地標,就像下面這張照片我在美麗華拍的,手機判斷的地點是「敬業三路20號」接近,而如果你按下發布,這張照片就會傳到這個地點。

之前我就看過有網友為了積分,沒事就拿起手機拼命按快門,也許拍到的是口袋、樹幹、公車底盤,甚至模糊失焦的畫面,然後他就通通上傳到谷歌地圖,只為了得到更高級的嚮導,這是非常荒謬的舉動。

你上傳任何資訊至少「資訊正確」,行有餘力再要求「照片好看」,這是最起碼的自我要求。

如封面照,我已經是第十級在地嚮導很久了,最近發現已經超過三十萬分,但其實超過十萬分後就沒有任何區別了,因為並沒有更高等級。

我自己拍的照片九成是建築、景物,而我每一張照片幾乎都會修圖,去抓置中或垂直水平線。


PART III 拍照基本技巧

人眼看出去是水平的,所以照片裡,明明是同一個高度卻沒有水平,就會讓人感到「拍歪了」。比方下面左圖是拍歪了。右圖加上垂直、水平線可以很明顯看出來。

如果垂直水平線都抓準了,會是下面右圖這樣。

可以看到有一些樹葉、路面被裁切掉了,所以拍照時,我們不要把目標拍的太靠近邊緣。

而所有地球景物都受地心引力影響,所以不是往上堆疊,就是往下掉落。

當你放眼望去整個世界,每樣東西都會有一個垂直線,指向地面,不論山丘、樹木、房子,那當你拍的內容偏離垂直線,就會讓人覺得你「站歪了」或「相機拿歪了」。不過許多都可以靠修圖修補。

比方下圖東京車站,看起來不太OK,好像歪歪的樣子?且因為歪了,所以路人也都斜斜的。

那我們標出中間垂直線以及左右的垂直線,會發現中間的窗戶往左邊歪過去,那利用「旋轉」功能,稍微往右邊轉一絲絲,就可以垂直。

通常中間垂直線對準後,水平也就會平衡,比方下圖看起來是不是正常一點?路人也都正常許多,因為正中間的路人,是站直的了。

但因為拍這張照片是鏡頭微微往上拍攝,所以兩側的窗戶沒有垂直線,而是往中間傾斜,兩側的路人也有點斜,這是正常畫面,但如果你硬要把兩側也修成垂直線呢?那就會像這樣:

這種左、中、右,都抓了垂直線,看起來好像又更完整一點,路人的身體也都正了。這種構圖也就是建案、建築攝影的拍法。

所以如果你拍景物,最理想的就是去站在「目標正前方的正中央」,然後利用你相機的「格線」來對齊畫面中的中線、水平線,同樣高度的東西應該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比方同一層樓的窗戶邊緣、同一支欄杆的橫線等等。

但人的手沒辦法百分百精準,所以誤差的部分就再去用app去調整。iphone可以搜尋Snapspeed這個app,谷歌出的。

下面這是東京車站裡面,畫面我已經修圖過,所以看起來很置中、對稱。

修圖也是同樣的概念,左右的窗戶、左右的橫樑、欄杆、招牌等等的,是不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PART IIII 好玩的遊戲

如果你也把這個當遊戲,那怎麼樣可以「高尚地」增加積分呢?

因為我們日常拍的照片一定有限,即便在國外拼命拍建築、景物,也會有一定的量,那怎麼辦?許多在地嚮導最後會找出自己專門的秘技,這裡透露一個最基本的,就是去「編輯資訊」。

一個店家沒有網址、電話、營業時間,那你就可以去它官網查,然後新增上去,這是你在沒有照片可上傳時能做的。

但關鍵是:請一定要力求資訊正確。

我很多次發現上傳的照片不是正確的分店,我就去刪除那些照片,或有時發現官網的資訊很缺乏,那我就放棄編輯,許多時候,會發現曾拍的一些國外店舖,在我拍完沒多久就歇業甚至建築物都被拆除了,那也沒辦法上傳。

我們上傳這些除了分享,另一個是記錄我們曾去的地方,所以照片一定要務求精準、好看,這是基本要求


PART V 深層的意義:緩解內心

去編輯地點,其實很像是打坐、打掃、搬磚、摺衣服,是一種你把腦力降低到最低,然後不斷做重複舉動的分散注意力舉動。

當你很痛苦,但又做不下任何事、衣服也摺完的時候,你就可以來做這種無聊的編輯、上傳。地球這麼大,絕對編輯不完,沒有盡頭,但也許過程中,你可以讓自己放鬆一點。


後記:

我拍非常多建築,在國外,總是看到每個街景角落、每一面房子的景觀都想記錄下來,覺得有一天,我要用這些照片讓讀建築的朋友知道、讓嫁入建築豪門的朋友知道、讓生在建築世家的朋友知道。

知道什麼?

知道外國有「簡單又好看」的房子,比台灣所有房子都好看、成本都便宜,希望他們也貢獻一點心力,至少能去蓋一次好看的房子,一次都好!

但,這件事至今還沒有發生,原因都是一樣的答案:

「那是我老公他們家在管的。」

「那是我爸他們在管的。」

「我沒辦法決定啦。」


是的,跟大家想的不一樣,我們以為從事相關產業或生在相關產業的人,一定會因為有出過國,而發現外國的街景城市很漂亮,而想要在台灣蓋一些好看的房子。

但在《你的市容別想好看》一文提過,多數人是從小看到大這些台灣景色,早已在腦中累積了大量的「醜感」,因此等出國去歐美日等國,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城市比我們好看。

然後,也就繼續把手上的資源,去「再製」更多台式建築。

不過,我們難道應該就此放棄嗎?難道要放任那些老公、公公、老闆們讓台灣繼續這樣下去嗎?


no no no ~

我們會累積足夠的資源、聚集足夠的同好,然後我們會蓋出漂亮的房子,用合理的價格賣給大眾,然後我們會改變台灣的市容,希望有一天其他國家的人也會覺得台灣看起來很好看。


台灣還很落後,我們要讓台灣進步!這是我們此生的志業!


「而如果你能聽到這句話,你就我們的一員。」


"If you're listening to this, you are The Resistance" - By John Conno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