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咖啡,只有限制級的真相

2023-08-01

腦子不好使:家人為什麼發瘋了


在電影《霍元甲》裡面,在小鎮的廣場上,有一個瘋子,每天都在問霍元甲:「你什麼時候是津門第一啊?」他問霍元甲什麼時候會變成當地的武術冠軍啊。而電影《整人專家》裡面(下圖),陳奎安被周星馳整了三、四招後,突然就在大庭廣眾下發瘋了,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這兩種是華人電影中很常出現的典型瘋子,但這並不是瘋子的主流。

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討論精神受創、創傷症候群的文獻很多,但討論變成瘋子的,好像就差了那麼一點?

原因是,許多精神受創的人,可以在事後去描述整個過程,然後經由旁人分析而留下紀錄,但發瘋的人他沒辦法理性描述整個精神轉變,也不會事後去考一個醫學位、當個醫生來幫自己診斷,所以你看到的絕大多數資料,都在描述什麼創傷反應、過往環境遭遇不好、被逼瘋了,等等的摡括性描述,而很難去理解「這些跟你我的創傷」有何不同?

我們回到「欲望決定論」這個概念,就是我們的行為是來自於欲望的驅使。

這個欲望不只是「食慾、性慾、權力慾」這些生物本能,而是你腦部的運作,無時無刻都在重複「有欲望、被滿足」這樣的狀態,才讓你活得下去。

你起床,你可以伸個懶腰、可以側身再多睡一點、可以走到廚房喝水、可以去上廁所。你想要做的事,你「可以」去做。

但如果你住在監獄呢?房間只有兩坪,你翻身都有問題,走兩步就碰到牆壁,那你就「不可以」去做你想做的很多事。

那如果你被關在棺材呢?你連起身、轉身,都不可能了,這時你會怎麼樣?

你絕對不會乖乖地「繼續睡覺」,而是會開始扭動、捶打、呼叫,即使跟你說「吃飯時間會塞食物給你,請不要亂動」,你會願意照做嗎?當然不會。

因為你腦子想要動、想要起身、想要這樣做、那樣做,而當你被限制住行為了,你就滿足不了這些「欲望」。


我們腦子想要動身體,身體就動了,動了以後神經就讓我們感受到「我們動了」,於是,這一秒的欲望,就被滿足了。

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有無數的行動,你做了,腦部就運作順暢,你不做,腦部就不舒服。

所以,如果妳現在發現老公外遇了,你想罵人、想摔東西、想找他出氣,但如果我們跟妳說:「妳不准這樣!這樣會越演越烈!會被旁人看到!會嚇到小孩!會得不到妳想要的結果!」

妳就會克制怒氣,全身不舒服。

為什麼有人會氣到發抖?因為你的手想揍人、想捶牆壁、想大動作發洩情緒,但是你用理智給克制、壓住了。

問題是,你的腦子仍然在不斷釋放「我想動手!我想衝上去!我想大叫!」這時候你的整個神經反應就是:

腦子想動手,神經已經放電控制肌肉出力、準備去動作。

腦子壓抑住,理智控制手不要抬起來!身體不要動!

腦子持續釋放「我現在想要動手」的指令給身體。

腦子同時釋放「肌肉不要動!身體不要動」的指令。

這就像是你同時踩住油門跟煞車一樣。


如果是小事件,比方路人撞到你沒道歉,你很生氣,但轉念一想:「算了,也許是無心的。」你肌肉就放鬆了、腦部不再想要追究。

但如果是大事件,比方妳伴侶外遇了,你很生氣,轉念怎麼想,都覺得:「這裡有鬼!那裡有鬼!通通都是問題!我怎能不追究!我怎能忍下去!」你肌肉就無法放鬆了,然後開始重複上面那一整串神經反應,想動手動口,同時又壓抑自己不要動。

由於人的抗壓性很大,所以我們都可以壓抑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壓力源減輕,但如果壓力源無法減輕呢?或者說,如果腦子真的就放任肌肉去做動作呢?

那就會造成兩個結果:

1. 你的「動作欲望」滿足了,腦子釋放指令,身體也照做了。

2. 你的「理智」放棄控制了,並馬上形成新的反饋迴路。

新的反饋迴路就是:「我做了!真舒坦!我不想再壓抑了!壓抑太痛苦了!」

由於這個感受是壓抑很久終於得到解放,就像是你餓了很久終於吃到第一口食物,你的滿足感就會馬上驅使你再做一次,就是再吃第二口、第三口、拼命吃到妳飽足為止。

而如果是心靈壓抑的釋放,你就會覺得「揮出一拳真爽!大叫一聲真爽!再揮再叫吧!」然後繼續動手動腳、大吵大鬧。

如果這樣做完,你就壓力徹底釋放,那也就罷了,問題是,各種心靈傷痛的壓力源多半不是來自於我們自己,而是外力。

你大吼大叫後,你老公的外遇還是沒有解決。

你大捶大鬧後,你被關在小空間裡的痛苦也沒有改變。

所以腦部繼續想要再動、再吵、再叫、再追問,因為老公的外遇行為「並沒有得到解釋」,也「沒有得到解法」,所以你依然痛苦。


而這裡面最大的影響就在於「當你壓抑越久」,表示你的理智設定了一條非常強烈的界線,來告訴你自己「不要發洩!」

長時間壓抑,等到你終於控制不住,發洩了第一次後,那個反饋迴路會開始取代你的理智,形成新的「你不能控制的理智」,也就是發瘋,不過這階段可能只是輕微的。

常見的發瘋行為就是「自言自語」、「做些怪舉動」,這並不是說這個人失去了理智了,而是有一種新的理智,由新的行為帶來的腦部滿足,取代了原本的理智,而開始覺得:「這樣再做一次、繼續做下去,很自在。」

這時對當事人來說,「快樂」是來自於做出這些壓力釋放的舉動、是讓腦子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不是聽道理、不是去想事情、不是看什麼網路文章或聽什麼醫生開導,而是再去做這些舉動


我們旁人觀看這些異常行為,會覺得:「好奇怪!你抓頭髮、咬指甲、抖動、奇怪的姿勢,這些哪裡有解決到問題呢?應該是瘋子的反應吧?」

但從前面我們可以得知,光是「腦部想要讓肌肉運動、而肌肉真的有動」就足以滿足我們淡淡的愉悅感,所以這些怪異行為並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再多活一秒、再努力生存下去,而有的最原始的腦部運作。

而人可以做出成千上萬種小動作、可以發各種怪聲,有太多方式可以讓腦子「想要動、真的動、滿足一點點了」的「完整一輪反應」,所以從沒有這種經歷的人去看,會覺得:「真是難以理解啊!他在幹嘛啊?」


住在台北的人,可能會曾遇過一個邊騎腳踏車,邊用超級大聲喊「阿彌陀佛」的女人,她常常在路上騎一整晚,然後唱一整晚的阿彌陀佛,中氣十足,而且還有曲調。

你會覺得:「奇怪?她嗓子不痛嗎?她不覺得丟臉嗎?她不擔心吵到人嗎?」

但她本質,就是某一天發現「只要這樣唱,就會讓腦子有一點舒服」而不斷唱下去。

她不會停下來分析說:「我為什麼唱這四個字?我為什麼要唱這麼大聲?我為什麼要唱給路人聽或連續一直唱?」

而就是單純地順從「新的理智」去完成這個動作無數次。

她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不清楚,但是她還能「穿衣服出門、騎上腳踏車、在馬路上穿梭」,表示她仍然能控制自己去符合這些社會需求,但她多了一個別人沒有的需求,就是靠唱阿彌陀佛來讓自己舒服一點。


Q:發瘋的行為會不會是原創的?

A:通常不會,發瘋是就你過往的人生經歷裡,去提取某些很簡單能做到的事情,不斷重複,來讓腦部的「想要動、真的動」的欲望得到滿足。

不可能一個人發瘋後,跑去狂念民事訴訟法,報考個司法官特考,或跑去學唱阿沙尼亞國歌之類,而都是回歸到人最初階的行為,試圖讓腦子可以稍微順利運作來降溫。


Q:發瘋會不會好?

A:由前面可知,人在短暫壓力釋放,跟長期壓力後的釋放,都有一條自己的界線。

所謂「理智線斷裂」是屬於短期的,當下發作一下,腦部覺得該抒發的、該做的,都做完了,這個壓力源就開始消解,正常人的巨大壓力,比方職場宮鬥、伴侶吵架、跟人衝突,都是發洩以後就能得到大量緩解,所以發洩完就會逐漸恢復,而且正常人可以選擇「逃走」,公司不好可以辭職,討厭伴侶可以離婚,跟人衝突可以上網公審,你逃了,你就還是在你的理智範圍內。

所以像前面提到的《整人專家》陳奎安的症狀是不會出現的,因為人的理智意識沒有這麼容易被覆蓋掉,而且他的刺激程度也沒有很大,所以那只是一個劇情效果。

但長期創傷通常是無法緩解的,比方小孩活在不幸福的家庭裡二十年、比方無法離婚的夫妻二十年、比方被迫接受自己不想要的環境,什麼戰場上、坐牢、關集中營、被綁架到緬甸、活在「自身很難逃離」的狀態下。

人已經長期、每天、連續不間斷地一直在用理智抗衡,又痛苦又無法解脫,腦中想做的也一直得不到滿足,且也看不到終點。

當壓力到極致,理智最後覺得「我不要再壓抑了,我要釋放!」而開始做怪動作、講怪話的時候,腦部會有一個新的理智出現,就是:「我做了這些舉動,真舒服,就這樣下去吧」。而不會再去想什麼:「我要分析!我要計畫!我要扭轉!」

都不再有了,就是繼續做那些怪舉動,就能微微的舒服,就能一天過去、兩天過去,就這樣,不再有什麼渴求。

那如果,我們能把這類人都救出來,丟到一個什麼陽光充足的森林度假村,每天好吃好睡、有游泳池、有草原散步,那或許這類人可以慢慢切換理智,關鍵就在於:

這個人到底覺得「回到原本的理智模式」好?

還是「繼續維持原本的異常行為狀態」好?

如果他在陽光草原,依然自言自語、怪異舉動,卻很自在,那他還有必要切換回原本的理智嗎?這個問題旁人是無法替他回答的,因為對他來說,新的怪異行為帶來的行為反饋滿足感,也是一種「真實」,繼續做下去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不是嗎?

所以「發瘋會不會好?」這個問題有點像「人生一直追求功利好不好?」

你怎麼能說那些每天上班賺錢、追名逐利的人是好或不好?

只能說「人可以在某種理智範圍裡面」,但他能不能硬性變成另一種理智狀態,則不一定。


Q:壓力到最嚴重會怎麼樣?

如果說,人腦想要藉由某一個「舉動」來讓自己舒服,那個舉動是可大可小的,而最嚴重的狀態並不是徹底瘋了,徹底瘋了他反而就無法去比較「之前的狀態」跟「現在的狀態」哪一個好,很可能就繼續維持在發瘋的狀態。

最嚴重的狀態就是自殺,因為你不用再面對「做一個舉動,倒底能有多少效果」這樣的思考,而是直接一了百了,把腦子關機,所以衝動可以導致自殺

但這衝動絕對不是「中樂透了!瞬間太爽了!自殺吧!」

而一定是「太痛苦了!解決不了!腦中所有思維找不到任何解法來緩解」也「看不到終點」而最後理智得出結論:「不要再有任何想法、不要再有任何感受就好了!」而自殘。


Q:那這樣發瘋到底跟生理體質有沒有關聯?

A:這就像是「一直同時踩煞車跟油門,車子會不會壞掉?」的問題。

有些品牌的車可能可以撐很久,有些車一下就壞了。

人體也是,人腦的各個部位狀態,都會影響腦子的抗壓性、耐受力、追求愉悅滿足的程度,但到底是多少比例、損壞到什麼程度,會影響人的行為異常多久時間,則還沒有精確的數據。但某些人的這些部位受損或發育異常,再加上壓力的種類,則的確會影響發瘋的機率。


Q:發瘋能不能假裝?

A:過往的確有一個事件,就是一群人假裝發瘋,被醫師診斷也的確有問題,而送入精神病院。

問題是前面提過了,發瘋的行為不是什麼原創的,就像你能不能假裝自己是一個股市大亨?當然可以,去弄一台好車照片跟photoshop一些名人合照、交易截圖,旁人也無法知道你到底是真的賺很多錢,還是你只是上了一個月的電腦修圖課程。

所以發瘋當然可以假裝,而既然你已經精緻地去假裝要騙過醫師,那醫師診斷你有問題不是很正常的嗎?

如果你造假然後被醫師發現,那不就表示「你假裝的功力」還不夠嗎?


Q:我家人瘋了怎麼辦?

A:理論上,他/她,就是腦中已經形成了新的理智迴路,他按照他的作法才覺得正常、才覺得舒緩,所以如果是和緩型的發瘋,那你們就想辦法給他平靜,解決掉那個壓力來源。

如果是暴烈型的發瘋,那也真無法可解,只能等醫學更發達,能修改腦部運作。

你知道嗎?現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活在不算自由的國家,而當中又有幾億人活在「沒有生存權、沒有決定權」的國家,他們的生死、痛苦與否,完全無法操控,不論是國家造成的、獨裁造成的、還是戰亂造成的、壞人造成的。(請參閱《統治世界哪裡好呢?獨裁者的誤會》一文)

這些人從出生,就沒有辦法決定自己能過什麼生活,沒辦法反抗、沒辦法逃,相較之下,台灣算是一個非常非常安樂的國家,但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也有非常多的壞人,他們的人生就是詐騙、做壞事、欺負人、冷暴力,所以,如果你已經看到這裡,請你一定要意識到「自由、快樂」從來都是有代價的

是有一半以上的地球人當了替死鬼,剩下另一半人裡面還有許多正向的人,拼了命在保護我們剩下的環境,所以,我們不要把這些「好」視為理所當然,最起碼的,我們盡量不要去當一個壞人。


Q:我快發瘋了怎麼辦?

A:想辦法解決壓力源,解決不了的話,在快要控制不住自己以前,放下原本的東西,逃!

因為如果你放任自己跨過那條理智界線,你很有可能以後就會被新的理智給覆蓋,你不再會覺得「怪異行為」有什麼怪異,你只會一直想去那樣做。

而不論你之後能不能回歸,你終究是壞了一大片,而那不該是我們的人生路線,所以,希望你自己勇敢下決心,一定要設立停損點。

這個停損點,如果你覺得你抗壓性強,你就設久一點,看你自己。


Q:發瘋跟年齡有關嗎?

A:有的,但原因其實很好理解,你年輕時,腦中是一張白紙,你的行為準則很簡單:乖乖上學、考試郊遊、畢業工作。

但隨著經歷越多,你為了應付這個世界,你必須有各種思維來應對,比方面對高壓主管、面對壞同事、面對惡鄰居、面對爛男友、面對糟糕的人事物,一樣一樣,你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可以只用直線條就能面對這個世界,同樣的,你的痛苦跟壓力類型也越來越複雜,你腦子很可能會更扛不住。


最後,我想說,

我們年輕的時候,都覺得「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但我們很少想過,我們做的許多事的「影響」是具有毀滅性、漣漪性的,你傷了一個人,並不是那一個月、那半年的事情,很可能都是終生、牽連其他好多人的,運氣好的話,有些人可以走出來、可以有新的機會,但更多時候,就是在地球上,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壞掉的人」。

而當這種壞掉的人越來越多,世界也就越來越糟、越來越亂,所以,不論你過往做了什麼,請你在某一刻開始,想辦法讓自己成為一個正向的人、一個比較好的人


--

封面圖是電影《未來總動員》(Twelve Monkeys, 1995),裡面布魯斯威利活在一個充滿比COVID還可怕的世界,他從小就回在病毒世界、活在地底,過著貧脊的生活,而在身體狀況極差的情況下,還一直被迫要穿梭時空、回到過去,去尋找病毒來的來源。

他一方面要面臨「到底穿梭時空是怎麼一回事?」還要面臨「為什麼我不能就待在安全的年代?一定要回到未來去報到?」然後又面臨「這樣的人生終點到底是什麼?」等等的壓力下,他處在一個根本不想要繼續下去的極端狀態。

裡面有一幕,他跟心理醫生講出「沒錯,妳是對的,我瘋了,這些都是我的幻想,我要繼續住在這個年代的醫院裡~」這樣一段話,也就是對他來說,能停止原本的生活、關在精神病院裡,都比活在原本的世界、從事原本的任務來得好。

這部片算是負面情緒,但片中呈現他的痛苦非常令人有感,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看。

Share This:    Facebook

2 則留言:

  1. 感謝您的兼具大愛和理性的好文章!

    我被親友評價算是相對理性和想比較多的人,也喜歡看心理學、行為學的討論

    過去看其他對於「人有怪異行為」的解釋時,雖然理性能理解「沒為什麼,因為他們就是想這麼做」,但是可能自己人生有幸碰到較多理智的人,或是自己很難同理的緣故,一直對這個解釋有點卡住

    但對抗在華華的多篇文章薰陶下,我終於了解大部分人很難違抗當下的現實,因此會形成其他行為模式去讓自己稍稍快樂一點,而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很難改變他人的行為、思考模式

    「人可以在某種理智範圍裡面」,但他能不能硬性變成另一種理智狀態,則不一定
    我要畫多遍一點重點!再次感謝你

    回覆刪除
  2. 人有怪異行為,摒除腦部受損,有兩個主要因素,一個是文中說的,收到過度的打擊或壓迫而呈現有點發瘋的狀態。
    一個是他的個人人生發展或腦部發展有先天的局限。

    比方賭癮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普遍的認知是:他們因為贏錢後的感受很好,所以太想再重溫這種感覺而停不下來。
    但沒有賭癮的人,可以「認知到輸的機率很大」而「控制」不賭了,

    而有賭癮的人,則是在此刻的期待會覆蓋過他過往的理智、知識,而讓他在那一刻變成「另一個人」,
    這時他的整個思考選擇是:要賭,才是最理智的。雖然他知道什麼機率大小、贏面不大,等等的,
    但他的理智會即使沒有贏面,他還是要賭,而跟勝率無關。

    絕命律師紹爾,就是一個典型的人物,他在所有可以選擇的時候、加上還有旁人勸阻的時候,他依然要「抄捷徑」,
    即使每一次最後都走三步退兩步,但他還是要這樣做。

    這種現象也在非常多所謂「怪異行為」的人(簡稱怪人)或「陋習守舊」的人身上非常明顯,
    他們完全無法理解「你們其他人說『這樣做不好』」的意思是什麼,
    他知道那個語義,但他不認為那是「合理的、對的、有效益」的,
    而會去做出那些最後證明是沒有效益、甚至負面的舉動。

    用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小時候接受到一個概念,叫做「收納越多越好」,
    導致長大後有些人,不論家裡大小、不論格局、不論在當中的感受,就一定會把家裡做滿滿的櫃,
    因為他的第一常識是「收納越多越好」,所以後來的各種其他資訊選項都很難覆蓋他的想法。
    最後你就會看到很多「瘋狂收納中年人」。

    當你去問對方:這些東西用不掉,為什麼不丟掉呢?
    他會回答不出來,但是他腦中的是非觀卻是:「這不能丟,沒得討論。」

    各種怪人都是這樣,穿著怪人、學校怪人、鄰居怪人,等等的,
    都是知識或思維卡在某一個階段,然後就再也不改變了。

    感謝閣下的留言。

    回覆刪除

my instagram

搜尋網誌裡的:

Popular Post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