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咖啡,只有限制級的真相

2023-05-13

假包?假面?假人設?我只是不想被你粗糙廉價地吸引


為了兼差斜槓,很多人都會經營自己。而想要吸引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你跑去大叫、裸奔、做鬼臉、發怪聲,因為這能觸動人類最原始的注意力,人們會想探頭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了?」那你就吸引到人了!

不過當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後,人們就會失去「注意力」,因為對於周遭的狀況有所掌握了、安心了。

當你瞭解這種原始觸動機制怎麼「吸引」人以後,你甚至可以對人們的理智進行「操控」。


比方,如果你要介紹電影,但是你講的內容普普,那你就可以用「怪聲」來吸引人,每一句旁白都使用怪聲怪調。

這會讓觀眾的腦子產生一個模式:

怪聲吸引注意力 → 你去看  → 內容普普 → 不想看

但怪聲吸引注意力 → 你再看 → 內容普普 → 不想看 

但怪聲吸引注意力 → 重複上述舉動


有一個類似但不同的情境是:

我拍你一下 → 你回頭看 → 我說沒事

我再拍你一下 → 你回頭看 → 我說沒事

我再拍你一下 → 你生氣了


奇怪?為什麼第二種情況下,我也是吸引你注意力,你卻生氣了?

因為你「意識」到我在操控這個局面,簡單說就是「你看到我在耍你」。

但第一種情況下,你不一定能意識到「我用怪聲操控你」,而你的理智會說服自己「這內容有趣」,但去掉了那個怪聲,你就會覺得「不有趣」了。

這種藉由觸動矛盾跟不相干的感受來吸引你的注意力,俗稱「做作」或「譁眾取寵」。


比方「貴婦」通常是該有氣質、有矜持的,但電視節目裡卻常有大嗓門嚷嚷介紹名牌包的貴婦來賓。

有些人看得出她在耍白痴而反感;也有些人會一直看下去,因為腦中無法處理這種反差的矛盾

貴婦 ⇆ 有村姑嗓?

不可能一直這樣吧? ⇆ 還真的一直這樣!

好吵啊 ⇆ 那再繼續看吧 

這種「矛盾」就是延長前面所說的「原始吸引力」來影響人們,許多人會不自覺一直看下去,很多名人、網紅都是這樣累積人氣的。


「這不是所謂『放羊的孩子』嗎?怎麼可能一直有效?」有人問。

答案:因為放羊的孩子是大叫「狼來了」,但狼沒來,所以大家直覺被耍了。

譁眾取寵是大叫「狼來了」然後開始介紹電影、開始談理財、開始講男女感情、開始介紹名牌包包。

這需要你腦子多轉幾次彎才能意識到這裡面的矛盾,而許多人不喜歡去處理這種矛盾,而會順從這種原始注意力的腦部觸發,因為這帶來愉悅。

人類有一些娛樂也是建立在這上面,比方會產生暈眩感的旋轉設施,英文是merry go round,類似旋轉木馬。


人在暈眩的時候會感到某種快樂,所以會一直玩這個,甚至還有一種舞蹈叫旋轉舞,被外國人拿來當社交、靈修的方式。

所以觸動原始注意力的「譁眾取寵」也會被人們拿來當作娛樂元素,常見的有:

1. 裝怪聲、裝笨、裝三八、裝呆萌。

2. 假成功、假上流、假幸福。

3. 裝病、裝拼命、裝苦情。

等等的。

而所謂「真假」,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生活裡隨時都是這樣」,如果一個人平常不三八、不呆萌,只有拍影片的時候才這樣,那就是假三八、假呆萌。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沒有全部人都用這種方式來吸引人呢?

為什麼蘋果總裁在發布會上不用變聲器?

為什麼新聞主播不用怪腔怪調?

為什麼總統演講時不用村姑吶喊?

因為:「譁眾取寵」跟「做作」的本質是「利用不相干的感受,來吸引注意力」,也就是「附帶了我不需要的東西」。

對吧?

你用怪聲吸引了我,我腦子因為無法控制而一直看下去,看完之後,我不但得到怪聲,還得到了無聊內容,這...?這好像是加強版的「耍我」吧?

相反的,「iPhone發佈會、重大記者會」裡面就是「有我要聽的內容」,你不需要用怪聲來吸引我,內容本身就吸引我!


「等等,那種裝笨、怪聲,難道不是一種娛樂嗎?」有人舉手問。

Suprisingly,答案「是的」,那還真的是一種娛樂。

我們人類的娛樂不一定都是正面屬性,也有負面觸發的,比方你看到別人打翻盤子或跌倒,心中也會偷偷樂一下,但同時,你也會有一點內疚、一點同情,所以我們仍要區分一下所謂的「娛樂性」到底是:

意識上的滿足 VS 不相干的滿足


為什麼我們要去在意「真不真、假不假、裝不裝」的問題?是因為我們人生時間有限,而我們明明還有其他選擇,那我們為什麼要把時間放在不相干的事物上面?

如果我能真的去看一座古蹟城堡、能去聽大導演介紹電影、能聽億萬貴婦介紹名牌包,那我就不想要看佈景城堡、不想聽怪聲介紹電影、沒必要看假貴婦介紹假包假病人介紹假病情

能讓我們真正最大滿足的,一定是在意識層面上的滿足,舉例:

你去吃一家餐廳,真正讓你滿足的一定是「食物很好吃」,而不是「食物難吃,但音樂好聽」。

你去上班,真正讓你滿足的一定是「老闆給你很多錢」,而不是「老闆給很少錢,但每天請你喝飲料」。

你聽電影介紹,真正讓你滿足的一定是「內容很豐富」,而不是「內容普普、但語氣怪腔怪調」。

你聽搖滾,真正讓你滿足的一定是「音樂高亢振奮」,而不是「音樂平淡、但成員是美型男」。

你看極限運動,真正讓你滿足的一定是「介於生死之間的運動」,而不是「安全溫和、但每個成員都說自己很『極端』」。

你買房子,真正讓你滿足的一定是「房子很好」,而不是「房子很糟,但有巴洛克挑高迎賓大廳」。

是的,

只有當你意識層面、理智層面感到滿足時,你腦部的愉悅機制才會對應,但如果只是被譁眾取寵,那就會像我一直拍你肩膀,但你回頭時卻發現「沒有事」,或像大樓的警鈴一直響,卻「沒有任何原因」,你都會很不爽。

除非有人說:「我就是喜歡一直聽怪聲亂叫!我就是愛看村姑用大嗓門炫耀自己是VIP!我就是愛看粗鄙人把世界鬧得天翻地覆!」

如果是這樣,才能算意識層面上的選擇,但現實中,沒有人會這樣選,因為沒有人會想活在所有人都用變聲器或噪音、粗糙的世界裡。

也就是說,譁眾取寵的大量存在並不是大家「選」出來的,而是大家放任意識不去選,然後給自己一個理由「那些還蠻有趣的啊,所以我才看」,而讓媒體上都是這種內容。

美國曾有一系列節目叫做Jackass,就是年輕人刻意去撞牆、摔倒、翻車、從屋頂跳下來之類的舉動來吸引觀眾,因為觀眾就是想看這些人「受傷、痛苦」,然後這些人也真的受傷了、斷腿斷骨,所以觀眾的愉悅感對應上了,大家看得很開心。

後來台灣有人模仿這個節目,但因為膽量沒那麼大,所以就做一些「吃屎、裸奔」之類,完全沒有美國那種衝擊性的娛樂感,變成小打小鬧。

只是說,如果你沒有管道可以看外國影片,那你就會覺得這些人之有趣、前所未見,然後滿足了,這是一種「資訊差」。

就像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社會氣氛很保守,電視劇裡要是有「十指緊扣」的畫面就是大賣點了,更不要說親吻的鏡頭,大概一季只會有一次吧,但爺爺奶奶們都看得臉紅心跳。


IG上有一個帳號wickedslams ,裡面有大量玩滑板的「受傷影片」,你要看骨折、錯位、撞頭、傷背的慘況,通通都一清二楚,所以追蹤人數很多,因為這是大家想看的,也真的看到了,這就是「真實內容」,真實地觸發了你意識層面的愉悅。

而國外有各種真實內容可以看,不論:

真實大片:鐵達尼號、阿凡達、復仇者、終結者

真實搖滾:龐克、重金屬、饒舌搖滾、歌德搖滾

真實極限:跳傘、跳崖、賽車、飛鼠裝、噴射裝

真實黑幕:史諾登、速食共和國、體操A級醜聞

等等的,那當你連真實內容都看不完的時候,「譁眾內容」或「假內容」的娛樂效果相較之下就很低了。

華人許多「怪腔怪調、裝笨」的人都能走紅,但這種人在國外很容易被討厭,許多兇殺片、恐怖片裡面都會有這種人當配角,通常在第一輪階段就會被殺掉,原因無他,因為大眾討厭這種假面假人,想看他們得到報應,而外國導演也知道大家想看,就讓這種人死得很慘。


「那為什麼這種假面假人在華人圈很紅?很多人愛看呢?」你問。

兩個原因:


1. 譁眾吸引力可以覆蓋理智

如前面所說的,有些人無法在意識層面處理譁眾元素,因此會一直被吸引、被觸動:

有人一直拍他,他就一直轉頭。

有人一直怪叫,他就一直探頭。

有人一直發怪聲、做鬼臉、裝村姑,他就會一直看下去。

華人世界走真實路線的內容是少數,因為非常勞心費神,所以多數網友或明星為了搶收視率,都想抄捷徑、走譁眾路線,導致有大量的內容是怪聲怪調、裝俗扮噁。


2. 沒有其他選擇

請問,為什麼有錢的大老粗、裸露的野性女,不是大家的擇偶對象?

這些人不是有錢又野豔嗎?為什麼大家不都選這種人當伴侶?


因為人們其實不想要粗糙的愉悅

如果我能選生活品味,為什麼要選生活老粗?

如果我能選靈魂悸動,為什麼要選粗鄙野人?

是的,

我們理智上,都想要有好的居家、好的飲食、好的互動、好的歌聲、好的愛情。

然後再聽好的音樂、看好的電影、閱讀好的內容、接觸好的表演、去好的景點、做好的美夢。

當我們沒辦法得到這些的時候,不得已,只好有什麼東西在眼前就照單全收。

如果你住在北韓,那「好萊塢電影」、「日韓節目」你都別想看到了,就只有每天的官方新聞,天天都是無聊的洗腦內容。

這時候如果給你一個怪聲怪調的影片,你就會覺得:「哇靠!有趣死了!怎麼跟官方媒體這麼不同啊!」

全村的人都會圍上去,看得津津有味,因為你別無選擇。

但如果網路一接通、你有了其他選擇,你就會覺得:「什麼!居然還有美國電影?居然還有韓國節目?居然還有流行音樂?媽的!我要趕快去看看其他東西!」

這時,你的注意力就會尋找讓你理智層面更愉悅的東西。


也就是說,如果你沒什麼選擇、或不在乎時間浪費、或無法區分精緻程度,那最粗糙的吸引力,就能獲取你的注意力

世界上有些極權國家,會「禁止人民上外網、禁止接觸其他國家人民、禁止女生上大學」,透過讓他們「沒有其他選擇」而控制幾十億人們的喜好

同時,在每一個其他國家內,又有大量底層的人民、大量滿足於粗糙、譁眾吸引力的人民存在,這些加起來就是一個超巨大的基數,讓粗糙的內容有巨大的市場。


那如果你是官方或有資源的人,你會怎麼做?

是勞心費神花錢給大家好的內容、幫助大家提升質感嗎?

還是直接給大家譁眾內容,直接獲取利益?


讓我們反思一下,美國人在電影層面給了大家好的內容,比方《侏羅紀公園》、《刺激1995》、《辛德勒的名單》、《變形金剛》《星際大戰》、《鐵達尼號》、《真愛每一天》等等的各種片,來取悅各類人的極致感官體驗,然後還能給全世界的人觀賞,這樣不論哪個階層、哪種喜好的人就通通都能被滿足。

那美國後來的電影人就會在這個方向邁進,然後變成電影強國,然後再影響韓國,韓國因為渴望向美國看齊,在許多方面急起直追,而拍出許多世界名片。

好,電影也許不是台灣的強項,但「房價」總是台灣的強項了吧?可是台灣的建商走的是哪條路呢?

是蓋超棒超美的房子、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提升市容美感嗎?

還是普普的房子、沒必要的華麗迎賓大廳、超高純益的房價,來直接逼取人民存款呢?

當然是後者,而這又導致了另一個社會現象。

就是如果你要像美國、韓國那樣,追求某些領域的極致,那你就必須花很多心力、很多時間來「培育」:培育人才、換掉老人、重新打造各種規格標準:演藝標準、美感標準、吸引力標準,然後做出好的成品,也才能吸引到更多人。

但!你也可以不追求這些,直接走譁眾路線!

這也是為什麼大陸有瘋狂的直播文化,各種噁心低俗的畫面都有人拍來追求收視率。


「那到底,譁眾路線有什麼問題呢?」你問。

看看最近的「王思佳假包事件」,她疑似使用假精品,卻強調自己是真品女王而被大眾圍攻,那到底是因為「假包問題」還是因為「假裝形象」而被人重點放大?

在這種案例裡,當妳要去營造自己是上等人,譁眾吸引底層人的時候,大家就會好奇為什麼妳不斷試圖甩開平凡出身?等到妳往上跳了一階,上流階層的人也會一直打量妳的虛實,因為妳交代不清。

相反的,像電影《鐵達尼號》裡面,傑克用原本的下等艙身份去跟有錢人用餐,有錢人反而把他當正常人看,因為這是一個「自然的互動」,就是「我可以喜歡你或討厭你,但,我都不需要去辨識『你到底是不是假裝的』!」這對有錢人來說是非常自在的互動。


所有的「譁眾吸引」、「做作吸引」,都要一直面臨所有人的「辨識目光」

總有一些人會看出你是在「假面、假有錢、假幸福」,這時會產生第三個社會現象「國王的新衣」:

1. 很多人吹捧你,但有些人知道你是假裝的

2. 你有很多粉絲,知情者選擇閉嘴,以免被粉絲圍攻

3. 你出包了,人設崩壞,知情者終於可以大罵聲討,你原本的粉絲也倒戈

所以,「譁眾元素」可以讓你被大家關注、被拱上去,讓你變成怪聲大王、裝傻女王,或學術太太、精品太太,但你就要祈禱:別.出.包!

因為譁眾取寵的最大問題就在於:

1. 如果能選的話,人們還是想要真實的東西。

2. 如果可以的話,人們也想要好的東西。


通常如果你已經能呈現好東西時,你就不需要譁眾取寵了。

卡麥隆能拍出《阿凡達》,他就不需要用怪叫來宣傳。

賈伯斯能做出iPhone,他也不需要用怪聲來開發佈會。

蔡英文能當總統,她也不需要用村姑嗓來開記者會。

只有當你有的東西實在普普,所以不得已,來個怪聲、特效吸引大家注意力,否則真的沒人想看。

大家也多半知道這些譁眾內容不是什麼優秀的、精緻的,但就希望你在僅有的價值裡,好好貢獻一點娛樂性。


但如果有一天大家發現,你連扮醜都是假的、幸福是假的、包包也是假的,甚至連裝病也是假的,那你剩下的就都是負面的東西了。

在華人社會,因為房價壓力、想賺快錢的壓力,所以譁眾的內容鋪天蓋地,太多人想用這種方式來吸引目光。


但別忘了,就像所有的「反烏托邦」故事一樣,不論《瘋狂麥斯》用「憤怒道」來控制人民,還是《飢餓遊戲》用「殘殺遊戲」來控制人民,還是《黑鏡:一千五百萬積分》用「選秀比賽」來控制人民,還是像建商用「花俏住宅外觀」來控制人民,還是像某些人用「怪聲、村姑嗓」來吸引人民。

所有的操縱者,永遠都是給大眾譁眾生活,但卻給自己精緻生活。

是的,操控者跟譁眾取寵的人其實也討厭低俗元素,他們用譁眾元素把大家吸引來、當了網紅名人、得到利益之後,就會跳開譁眾世界,而去享受沒有怪聲、沒有裝笨、沒有假包的正常世界。


當譁眾內容多了,真實內容少了,這社會就會鄙俗、負面、沒那麼美好。

這就是譁眾內容的終極問題。(注釋1)


如果你也覺得這整個社會哪裡怪怪的,

如果你也覺得大家追捧的東西沒有那麼好,

如果你也認為怪腔怪調、鬼臉假醜並不吸引人,

如果你也認為社會上許多地方值得改進、值得精進,

絕對不是因為你不合群,而是因為我們不想要低俗品味行銷、不想要被廉價粗糙地吸引。


是的,那些人當然可以靠裝怪聲、裝大師、裝強國、裝村姑、裝貴婦、裝仙氣,來讓我們多看一眼,但我們更希望有人拼死拼活去留給世間一些精緻、真實的東西。


因為我們明明就做得到。


--

注釋1:

雖然譁眾內容多了,真實內容少了,世界會變得很糟糕,但很多人仍全力捍衛。比方北韓,金正恩明明去過瑞士唸書,看過歐美電影、吃過歐美漢堡,感受過自由世界,也知道自由才會讓人類的創意大開,但他卻選擇繼續把北韓變成反烏托邦國家,然後讓他自己過得好、過得自由。

而一些嫁入豪門的女生,也都說要教女生如何「做自己、過得好」,但卻從不公開自己是「怎麼嫁入豪門、怎麼讓男生喜愛的」,最後就讓大眾女生一直載浮載沉,然後她們自己住在奢華的豪宅,鄙視那些底層的人們。

所以我們只能慶幸,世界上仍存在一批人,認認真真地在拍電影、在創業、在改變這個世界,請大家想想,如果你出生在愛看低俗內容的家庭,你就會從小認為「怪腔怪調、譁眾取寵」是世界唯一的真實,那會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

--

封面圖是電影《沒問題先生》(Yes Man, 2008),金凱瑞跟另一個男生起衝突,金凱瑞看到大家都圍觀了,於是跟對方說:「我們好好表演一下,讓大家看個過癮吧!」言下之意就是:我們來假裝好好打架吧,不要讓氣氛冷掉。

我覺得,這至少是所有人該做的事,就是至少好好去「演一下」,而不是連演都懶得演了,直接哇啦哇啦亂叫一通,那些發怪聲的真的很惱人。

第二張圖是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2002)的merry go round,就是「靠旋轉讓你暈眩而感到一絲絲舒服」的設施,古代人對於這類暈眩感很著迷,甚至以為是可以接通天地的超然體驗,比方「旋轉舞」。

第三張圖是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 1997),傑克去頭等艙餐廳,入座後就說自己是下等艙來的,大家聽了就跟他正常講話,而不用一直揣測他是哪裡來的豪門家族或什麼背景。

第四張圖是美劇《黑鏡:一千五百萬點幾分》,第一季第二集,這一集就是探討到底真實內容、粗俗內容、譁眾內容該怎麼選擇?

但請注意,外國人拍這種片並不是說「他們不知道哪一種內容是好的」,而是他們就是知道粗俗、譁眾是不好的!所以拍出來讓探討人們的內心糾葛、社會的病態程度。這一集非常寫實,有空可以去看看。


Share This:    Facebook

0 意見:

張貼留言

my instagram

搜尋網誌裡的:

Popular Post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