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咖啡,只有限制級的真相

2020-11-10

沒有準則的脫單



「如何脫單」就像是「如何找到工作」一樣,有時候你投了幾十家公司也沒下文,結果突然被找去面試就應徵上了,那到底自己的履歷OK不OK呢?到底之前的公司沒反應又是為什麼呢?很多人也是在「想交男友」的時候怎麼積極尋找都交不到,結果放棄後反而突然交到了,那到底是運氣重要還是自己的條件重要呢?到底後來交到的男友又是喜歡自己哪裡呢?

「如何找到工作」或「如何交到男友」是一個範圍太廣的問題,因為工作幾萬種、男生也無數種,如果只是要「有工作就好」或「純脫單」,那去當臨時工或童養媳就解決了,問題是大家也想要「好一點」的工作或男友,比方這工作不要太危險、不要太操勞,或這個男友不要太粗糙、不要太鬼怪,等等的這些。既然大家心中都有條件論,那我們就要摒除「運氣」的特例。

很多人也許看過一些內外都不優的人卻交到不錯的伴侶,然後就把這種案例當作自己的低標,覺得:「人家只有十分,卻交到了八十分的伴侶,那我有二十分,應該就夠了吧?」但這種心態就是賭博,而且隨著年紀越大就越沒機會,獵奇的成分也過高,所以我們如果是以「機率」、「隨緣」的方式來等待,那並不需要做什麼調整,但如果要提高機率,就必須看看自己有沒有破口。

兩個常見造成脫單困難的因素是「對男生沒興趣」以及衍伸出來的「沒有吸引力」,這兩個因素會導致男生覺得她「沒有女生的氣息」而不會心動

1. 對男生沒興趣。

「我想交男友,怎麼會沒興趣?」很多女生提出這個矛盾的疑惑。

這裡不是指女生「不想要男友、不想結婚生子」這類人際關係,而是指女生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特別想交男友、也沒特別想要異性親密互動。

導致她沒有想去做以「吸引男生目光」為目標的打扮或舉動,也沒想過「男生在渴望什麼?」最後自己就不太了解男生,也不知道怎麼吸引男生。

女生們在國中、高中時會漸漸產生分野,有些人開始喜歡「別人把自己當女生看待」,然後會開始打扮、留意男生的反應、想吸引男生的目光,如果交了男友或有了親密關係,也會在過程當中發現:

「原來男生喜歡看我這個?」

「原來男生喜歡看我這樣?」

然後腦中開始不斷反饋、學習,再加上各種影劇內容、女星表演、女模姿勢等等的,這種女生開始知道「什麼笑容、什麼站姿、什麼手勢、什麼角度」會吸引人,自己也開始「覺得自己這樣很誘人」而不斷發展下去,當交往過不同男友、觀察過各路男生後,她們在三十歲以前就累積了十幾年的經驗跟功力,那相較於另一群「對男生沒啥興趣的」女生來說,她們就有了更多吸引力,且不需要靠「刻意的打扮」就能吸引男生。

有些父母也會留意這些環節,比方如果媽媽年輕時就是這樣的女生,知道「女生最好具備某些特質、避免某些問題」而從小會幫女兒把關,比方女兒身上最好不要有疤痕、小腿不能被蚊蟲咬成紅豆冰、不能過於野放導致皮膚粗粗的,不能吃得太胖導致瘦不下來等等,到了一定年紀就開始教女兒保養、化妝、買衣服,甚至教她「男生在想什麼」。

爸爸也會留意女兒的動作、姿勢,比方平常不要駝背、走路不要內八外八、不要齜牙裂嘴的怪模怪樣。如果真的有問題,也會去找醫生並及早矯正。因為爸爸知道:「如果女兒外觀或行為有問題,男生會對她沒有感覺。」

但沒注意過的父母可能就覺得「小孩能吃就是福啦!」「隨便亂穿就可以啦!」

最後小孩可能確實福福氣氣地長大,但卻沒有男生喜歡,等到三十拉警報後父母才開始擔心,安排相親、託人介紹,而這種時候要再去重新塑形或增加想法也幾乎不可能,因為市面上過去沒有這類的討論,大眾都覺得:「哎呦!不能說女生一定要做某種打扮啦!不能說一定會某些動作啦!這是種族歧視啦!限制個人發展啦!變態的喜好啦!」

結果,自學的、父母教的、外貌條件好的、運氣好的,都順利地找到伴侶,尤其這些「運氣好的」常常還給大眾造成錯誤印象,比方一個家庭裡面,三個女兒都怪怪的,但兩個交到男友,父母就會覺得:「第三個嫁掉也是遲早的事啊!」但這完全是一種誤會。

這很像是說:「既然每個公司裡都有討厭的人,那我當個討厭鬼應該也沒什麼不可以吧?」

當然不可以。

除了父母忽略女兒的女生特質,還有一些女生是體質上對男生沒太大興趣,她們不像其他人會那麼直接地因為「異性相吸」這類生物本能而觸發愉悅、好感,而是只隱隱約約覺得:「女生好像會喜歡男生?但這並不強烈啊!」也就不會在學生時代就渴望談戀愛,就算談戀愛也僅是純純的互動,無性的互動。
這種從小「對男生沒太大興趣」的女生認為「時間到了就會有感情降臨」或「愛情故事突然發生」,她們的普遍想法是:

「長大後就會有男生追求,然後經過約會、穩定交往,就會邁入婚姻。」

也就是她們覺得「談感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階段,自己在當中的角色就是「選擇一個人」然後「經營感情」就好了,而不是去搔首弄姿或管男生的下流想法,因此她們不曾想過「自己需要做什麼去吸引男生」並認為:「『性』只是感情當中『私密、短暫』的一小部分,男女交往當然會有性,生小孩也需要性,但大概知道就可以了,不用特別投入,更不理解其他女生為何如此重視,大概是誇飾成分居多吧。」

在學生時代,純情的交往的確是不太需要太多性,加上如果男生也無比純樸,那或許就能修成正果。

但如果男生還算正常,他漸漸就會覺得:「其他女生好像比較吸引我,為什麼呢?是長相嗎?是動作嗎?唉,只能去試試看才知道答案了。」最後就跟單純的女友分手了,這些單純女生日後漸漸就會比較難脫單,因為到了一個年紀後,男生漸漸都開化了,不論網路上,同事間都有很多正常吸引力的女生,男生就會在那些人裡面尋找對象,而不會去理會單純的女生。

這也是為什麼社會上很多單純女生在交友軟體或現實約會中常常失利,因為她們仍在複製「純情的學生互動」,每當認識一個新男生就熱絡的聊天,到終於見面以後,她們等待的依舊是「告白、穩定交往、邁入婚姻」,而不知道這些「男人」腦中想的居然是:「這個女生吸引我嗎?跟其他女生相比呢?誰比較吸引人?」

男生一開始禮貌地聊天,當發現這個女生不吸引人的時候,就會轉向其他對象,但不可能去跟她說:「妳看起來跟聊起來都不好玩,對我沒有吸引力,我不可能跟妳發展,再見。」

那女生只會覺得:「奇怪,他怎麼忽冷忽熱?怎麼漸漸不敲我了?是網路問題嗎?」

如果這段過程中兩人還發生了關係就更會加速惡化。

男生會想:「本來已經覺得這個女生沒什麼感覺了,沒想到連『最有可能快樂』的性關係也讓人如此無感,好吧,我仁至義盡了。」而堅定轉向其他對象。

但女生想的卻是:「終於!我們有了親密關係,我最珍貴最私密的都給了他,那應該可以終成眷屬了吧。」直到男生不再主動後女生才又再度疑惑自己是不是被騙了。

我們要知道,所謂吸引力並不只有打扮,而是任何能「引起對方注意跟好感」的元素都算,男生學唱歌、穿潮服、在女生面前打鬧,都是在想辦法吸引女生,只是年輕時大家都不懂哪樣方式最有用,只能隨著長大觀察後來不斷調整,也就是男生會研究出「哪些東西女生不感興趣」而主攻女生有興趣的地方,比方吃喝玩樂、送禮送錢、給承諾給房子。

但單純的女生沒有這個學習過程,等到長大後被冷落了幾次後終於明白,「原來感情不會莫名降臨」以及「男生喜歡一個女生是有原因的」,但這時候想去找出「男生到底喜歡什麼?」就可能一直犯錯,因為沒有人會跟她說正確答案,也不會跟她說「妳其實講話很怪、動作很怪」,導致女生不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而以為:「只要我變瘦、練健美就會漂亮,就會有男生喜歡。」

這個想法是沒錯,一個女生漂亮的確是比較容易引起男生想跟她交往甚至結婚的衝動,因為男生「對彼此溫存的快樂想像」會覆蓋理智,覺得:「如果我有個漂亮的女友,一定24小時都無比快樂吧。」

但性愛的快樂時間一次只有兩小時不到,每天剩下的二十幾個小時若還要繼續快樂的話,彼此就需要其他的快樂來源。那更別說如果連這兩個小時的快樂都不能提供的女生,男生的理智就會無比清醒,覺得:「連性這方面都不能讓我快樂,那我沒有任何理由要選這個女生吧?難道有嗎?」

有的,就是綜合吸引力。


2. 綜合吸引力。

所謂綜合吸引力就是「男生覺得:跟妳相處在一起的多數時候會很開心。

包括「外在吸引力」、「思維吸引力」、「生活吸引力」、「利益吸引力」等等的很多種,我們就挑這四個大項目來講。

A. 外在吸引力。

男、女生都喜歡看帥哥、美女,因為我們腦子內建了「看到美麗的東西會快樂」這種本能,不只是看人,也包括看雲、看天空、看房子、看大自然。某些元素組合在一起時,我們就特別會被吸引,比方颱風來臨前的晚霞,或整面天空散開的積雲,全部路人都會駐足觀賞,因為每看一眼,腦子就快樂一陣。

「外貌吸引力」對男生的影響比對女生的影響來得大,但除了漂亮以外,有些人是屬於「耐看」的類型,就是你看很久後,仍然不覺得膩,通常感情好的伴侶,女生在男生心中都是耐看的,而不一定是絕美的

因為耐看,所以生活中你每看到對方一次,心裡就淺淺的滿足、開心,這樣彼此去做各種事就能心情很好。

「主流的漂亮」或「耐看」是最多人會喜歡的外貌,但非主流的長相,也有些人會喜歡,比方特殊口味或文化差異的人,像外國人交往的華人女友,常常就不是我們認定的美女,但對外國人來說,他從小看到的所有外國女生都是大眼、挺鼻、尖臉、深眼窩,所以亞洲人的長相對他們來說反而有其他的特色,他可能覺得非常耐看或非常好看。

所以,如果女生的外貌跟男生的喜好差異越大,那要遇到會被她吸引的男生機率就越小。

但這同時牽涉了這個女生「其他的吸引力」與「接觸的人數」與「接觸的情境」,因為妳接觸人越多,遇到特殊口味的人的可能性才會提高,而如果在某些特殊場合,比方戰爭、偏鄉、公家體制內等等的,男生可能會因為選擇少而沒有所謂的「主流眼光」,比方打仗時,你去哪兒找網紅美女?根本沒有,遇到誰就跟誰交往了。


B. 思維吸引力。

如果一個男生工作好、想法多、興趣多,又幽默風趣,日常活躍,那在交友市場上就會受到女生歡迎,因為女生覺得他比其他無趣或不善言辭的的男生「有趣」,可以為自己帶來很多生活的火花。

這種男生通常也會想要一個豐富的女伴,甚至想要更多女伴。

因為對男生來說,這世界是廣闊的,有這麼多好玩的東西值得探索,那「為什麼要早早定下來?甚至定在沒特別有趣的女生身旁呢?」於是他們會到處看女生、到處挑。

他們想找一個可以跟自己「配合」的女生,就是懂他在幹嘛、懂他想做的事情或計畫,那單純的女生在這方面就沒有勝算,因為單純女生最常描述自己的詞彙就是「善良、貼心、親和」這類的,而這些對男生來說沒太多用處也不能帶來快樂。

如果男生遇到一個不單純的女生呢?比方一個優秀的業務女生,這女生懂銷售、有口條,也懂一點人性、懂打扮、還接觸過很多公司、很多人,那她不論在工作上、視野上,是不是就比較豐富?如果交往後要一起創業或聊各行各業,是不是也比較有話題?

但想法多的女生也會找想法多的男生,所以最後真的要定下來的話,還是會選一個比較豐富的,這也是爲什麼拜金的女生通常都不是最聰明或想法豐富的,因為想法豐富的女生不會因為男生有錢就覺得足夠快樂,而是還要有其他層面的樂趣。

這也導致遇過「豐富的女生」的富家男生常常會在日後覺得:「以前曾遇過一個很特別的女生,但不知道為什麼沒辦法發展,唉~」

所謂「思維的多寡」在妳意識到,或在妳此刻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就會有機會提升,因為人的思維原本都是連續的、同質的,沒有人跟妳說「妳想法不夠」的時候,妳到老也不會有跳級的改變,頂多是增加了資訊或知識,但那並沒有增加思維。一個看很多書的人仍有可能想法很少,就跟電腦的儲存容量很大,但妳能說電腦很會想事情嗎?不能。

妳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增加自己的想法,其中最有效的兩個秘訣,一個是「大量自問自答」,妳要去問自己各種問題,再從妳看過的書、電影、經驗裡面,去找有沒有可以參考的答案,然後「講出自己的想法」,久了以後,也會讓妳跟人對談時,聊的內容越來越多,因為妳腦子已經有過這樣的鍛鍊。

另一個是「研究妳有興趣的東西」,也許是烹飪、也許是健身、也許是抽菸,都可以,妳可以研究相關的歷史、周邊商品或各種比較,等時間久了以後,當別人問起「妳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啊?時,妳就可以講一些「心地善良」以外的答案,比方「我知道市售電子煙最佳握感是哪一款」或「我有一個星際大戰黑武士頭盔造型的壺鈴」,這樣別人會覺得妳是有趣的人。

如果妳不是體質特別對「性」無感的話,那也要探究一下「其他女生到底在幹嘛?」

其他女生並不都是為了「賺錢」或「當網紅」或「不檢點」才有那些舉動、打扮,而是從「呈現漂亮」到「呈現誘人」的整個過程已經都被她們內化,她們可以隨時不靠裸露,光靠姿勢或神情就能呈現性感。

這種「我想讓你感覺到我內心的念頭,但我不說」的舉動,就是:曖昧

這些女生用一個眼神、一個轉頭,就能讓一個男生知道「她對我有好感」或「她知道我在偷偷看她」,如果彼此一來一往這樣互動,就會有機會發展。

而不懂這些的女生就會在狀況外,然後有一天突然發現:「什麼?妳們變這麼熟了?妳們還有出去約會?什麼時候的事啊?」

懂這些的女生,是從小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對其他人有興趣」且發現「很多人也在偷偷觀察自己」,而開始把自己的很多動作漸漸縮小、隱藏在一舉一動裡面,這些隱藏的細節會觸動「其他也懂這些」的男生的注意。

因為不是透過言語,所以還會增加想像空間,男生會覺得:「對方是不是還有『更多吸引人的東西』而我還沒看到?」而對她更有興趣。

很多女生外貌普普,但卻因為頗懂此道而充滿韻味,總是很多男生圍繞或不乏追求者,這看在單純女生的眼中就很費解,甚至可能直來直往地問男生:「你們男生不就是喜歡看女生穿高跟鞋嗎?那我下次去穿給你看。」

男生一聽就徹底沒胃口了,這就像是一個男生突然跑去跟女生說:「你們女生就是喜歡錢對嗎?來,給妳一萬元,快喜歡我!」女生也會極度反感,最好的方式還是含蓄的,每次見到女生就說:「天冷了,想買件外套給妳,但我也不知道妳比較習慣穿哪一種,這裡有一萬元先放妳這裡吧。」(注釋1:假面的性感)


C. 生活吸引力。(生活形象)

一個人若有「不錯的工作、創意的工作、幽默風趣、很多興趣」這類特質,會讓人聯想到:「要是跟他/她交往了,以後應該聊天好玩、生活好玩、出國更好玩吧。」

這一點大家都懂,但大家忽略的是,我們也要盡量避免會「減低吸引力」的生活形象

比方妳每次放照片出來,如果看起來都霧濛濛的,就會讓人覺得妳的手機是史前時代,也會讓人覺得妳的生活都一片灰茫,而不會覺得:「妳一定是個節省的人,所以還在用舊款的手機,能遇到妳這樣純樸的人真是我的福份。」

No Way!

因為這就是「社會共識」,大家看到妳打扮得整整齊齊,就是會認定妳是一個有條理、愛乾淨的人;大家看到妳照片中都是晴天,也會覺得妳是一個開朗開心的人。

過去網路剛發展的時候,有些人刻意批評這種現象,提出「網路形象跟照片都是經營出來的啦,都不是真實面啦!」等等的白痴言論。

請問:

如果過的普普的時候,都能呈現好的生活形象;那當有一天真的變好的時候,難道不能更真實地把握、享受那種生活嗎?

「經營生活 VS 假裝富裕」是完全兩回事,之所以我們經營,是因為我們對美好生活有所嚮往,我們希望能去貼近、希望能吸引到「也喜歡美好生活」的其他人。

同樣的,如果我們不希望吸引到「某些主題」的人,或嚇跑「害怕某些主題」的人,那我們當然可以去隱藏這部分的曝光。

這是某些女生的誤區,就是她們自己有某種生活習慣、某些喜好,但喜歡的男生卻不是這種生活領域或同好,可她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比方也許一個女生失戀過深而學佛,臉書上放滿蓮花照跟經文,但她其實並沒有想找一個「佛教達人」或「清心寡慾」的新男友,而也是想要一個「幽默風趣、主管級以上、生活豐富」的男生,但她的這類形象就會自然地把她想要的男生給驅離,而導致學佛時間拉長。

或者,有些女生喜歡在網路上自曝其傷,三天兩頭宣傳自己被同事欺負,被客戶欺負,也許她們的心情是想討拍或當寫日記,但這也會讓看到的人覺得:「這女生看來問題真的很多啊!」而不會想著:「她一定是個優秀的人但生不逢時,我從這一百則貼文中已經拼湊出來了,她其實是個善良的天使!」

No Way!

等等的這類舉動,我們都能去問自己:「這樣呈現好不好?」

有些人可能會說:「為什麼要顧慮別人?我們要做自己!要愛自己!」

但這像是應徵工作,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妳「資料準備好、外在打點好」,妳不能說「我要做自己,不屑穿套裝」或「別看我履歷,請看我內在」,因為那些就是公司判定你是否是一個正常人的基礎條件。

管理自己形象也表示「你在乎別人的感受」

漂亮女生明明可以只穿最普通的衣服、整天擺個厭世臉也能吸引上萬粉絲,但為什麼她們還是會去打扮呢?甚至還會經營照片色調、留言語氣?當然就是因為想「讓大家看了更舒服、更有好感一點」。

那當我們想增加認識別人的機會時,難道不該加強別人對我們的好感嗎?

你的「奇裝異服、奇思怪談」可以等到交往後、結婚證書跟房產拿到手後,再釋放給對方知道,不需要在開始就以阿達一族自居。


D. 利益吸引力。

如果妳是一個有錢人或千金,但沒什麼吸引力怎麼辦?

妳當然可以砸錢求愛。

因為男生就會這樣做。當男生喜歡一個女生而對她說:「我每次給妳一萬元,陪我出來聊聊天好不好?」這是不是有可能成功?應該是吧,但不需要講的這麼露骨,可以說是想要給女生買外套、給女生獎學金、給女生一個美好的未來,等等的。

「不行啊!要喜歡我的內在啊!」有些人堅決捍衛,覺得不能用錢來討好別人,一定要別人喜歡她的內在。

但重點就是:妳的內在哪裡這麼討人喜歡呢?

要知道,我們人類的快樂就是平均分散在一天24小時裡面,扣掉睡覺的8小時,讓剩下時間快樂的最簡單方式是什麼呢?不就是花錢嗎!

如果男生對女生說:「我是一個老實的人,不太懂討女生歡心,我每天給妳一萬元,由妳來想好不好?」請問有沒有女生會接受?(我也不知道,因為沒調查過)

有錢就可以裝潢好看的房子、吃好吃的東西、買車買衣服買玩具,那為什麼要隱藏這最大的優勢,然後希望他瘋狂地去探索妳的內在呢?

就像是一個超級業務跟公司說:「雖然我每個月都可以帶進一千萬的業績,但我覺得還是讓我做內勤,用我認真的Key In來證明工作實力比較好。」請問老闆會開心嗎?不會。

「利益吸引力」不只是家產,而是妳如果能「讓彼此的生存效能增加」都算,也許妳很會幫夫、幫忙賺錢;也許妳有其他國籍、能幫他入籍;也許妳有各種資源,可以為彼此提供跳板。

妳當然可以不要用這些,而去加強其他層面的吸引力,只是既然手上就有這個優勢,那用一用也無妨,也許能換來短暫的美好時光。有緣分,也許能長久,沒緣分,也曾經體驗過一回。

讓我們回顧一下,如果妳人生階段沒有特別意識到「身為女生」在男女互動間的意涵及重要性,而只是覺得「時間到了,感情就會發生」的話,那對男生來說,妳的「女生成分」就會比較少。

即便妳外貌不錯,但妳不知道「原來自己長得好看」,那男生也會覺得妳少了些什麼,但男生不會去講給妳聽,因爲男生自己也無法描述,只能簡單結論為「這個女生對我沒有吸引力」或「她比較不像一般女生」。

此時當妳希望要能馬上吸引男生就很困難,因為不知道男生喜歡什麼,而只好猜測:「一定是又瘦又健美,或善良宜家吧。」

增加各種層面的吸引力能讓我們比較容易脫單,而如果還有某些強項,則能吸引到更好條件的男生。

如果妳非要吸引最受歡迎的男生,那不得已也只能用極端的方式,比方整形成漂亮女生,因為男生很受視覺吸引。

但僅此還不夠,因為漂亮女生也有性感、純情、聰明等區別,當妳有了漂亮外表,還得有個相對應的腦子,才能讓男生覺得妳是真的條件好。

所以只有當我們越理解這個世界,我們才能知道別人的喜好,知道哪些地方該「藏拙、藏怪」,哪些地方該補強,妳也可以觀察其他吸引人的女生,看看到底她們在搞些什麼。

因為女生的誘人不全都跟樣貌有關,很多不特別漂亮的女生也有幾萬粉絲,這都值得參考看看,再觀察男生對她們的看法或反應,然後偷偷學起來,因為妳有興趣的男生很可能會被這類女生吸引,那多了解一點沒有壞處。

想想看,男生年輕時就千方百計想討好女生,於是去打籃球、玩樂團、學跳舞、想出風頭,長大後男生漸漸發現,要讓女生心動、安心,還必須要有穩定的工作收入,所以男生去賺錢、想買車買房,就是希望能追到喜歡的人。

而男生的喜歡,也從年輕時「純外貌、純感覺」上的喜歡,漸漸變成「注意很多層面」的喜歡,比方會看女生聰明與否、自信與否,有太多因素會影響男生是否會追這個女生。

那女生能靠自身優勢或運氣來等待愛情,也可以靠「加強自己的吸引力、消減對他人的反感力」來準備自己。

畢竟,我們希望別人能為我們帶來開心的生活,我們也要努力讓自己能帶給別人開心的生活。


--
注釋1:假面的性感

由於男生喜歡女生的外貌、打扮、動作,所以如果一個女生不懂性感或不懂吸引人的方式,其實也可以靠懂的人來操刀,比方專家去幫女生配一次穿著,告訴女生一些儀態,呈現出吸引人的外貌、性感的模樣。

但如果這女生過於單純,她就會不懂:「這些為什麼有效?」
導致當她一講話或一個動作可能就破功了,因為男生會發現她的舉止很不流暢。

很多女生不理解,覺得:「既是女生,又打扮成你們喜歡的樣子,為啥不行?」

因為,這個對男生來說,很像是一個「模仿女生」的外星生物在活動,比方,如果今天一個外星人到地球來,牠穿上漂亮的人皮外衣,然後再穿上低胸洋裝、露出黑絲長腿,但走路時卻是外星生物的怪動作,那男生會有fu嗎?

不會,會覺得很可怕。

男生看到「漂亮卻動作奇怪」的女生會很矛盾,而且越聰明或想法越多的人,感觸越大,原因就在於,這種男生早就觀察過無數女生,他們知道吸引人的女生該是什麼樣子,那這種動作怪怪的女生就會露出破綻,相反的,如果單純老實的男生可能就不會發現而覺得這女生很不錯。

所以妳去華西街看,那些站壁的中年阿桑都打扮濃豔且穿著誇張,但看上去就讓人一點fu也沒有,但她們還是能有很多客人,因為那些客人並不覺得她們很怪。

所以,妳呈現的形象、思維,會吸引到能接受該類型的男生,那妳就要去思考「這是不是妳想要的呢?」

--

後記:

這篇對於經驗豐富的女生來說,可能都是再基礎不過的知識,但對於感情不順或經歷很少的女生來說,卻又是不知道從何學起的複雜,其中最大的兩個環節,一個是文中提到的「年輕時對男生沒興趣」的心理,這也許是體質造成本身無感;也許是父母管太嚴而不敢亂來;也許是家境太好而讓大家都以禮相待;等等的沒機會去感受各種兩性互動。

另一個環節就是,男、女生的很多理解就是建立在親密互動當中,因為大眾不會把這些親密細節攤開在市面上給大家鉅細彌遺地研究,妳也不敢跑去直接問別人說:「這些東西到底是怎麼樣?到底你們真實想法是什麼?」而想學也學不到。

最後其他男生女生都開化了,自己還乏人問津。

理論上,只要妳遇到夠多人,終究會遇到喜歡妳的人,不然跟外國人交往也是很好的方式,因為妳「身為亞洲女生」本身就是一項吸引力,而且是直接提供了複雜的綜合吸引力,妳的生活、妳的飲食、妳的家庭、妳的經歷,每一樣東西都是外國人沒看過的,妳不需要再去累積什麼特殊知識或興趣,因為妳講的所有東西都會是「特殊」的。

只是說,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更好一點,那有機會擴充自己腦海思維或視野的話,對自己、對喜歡的人來說,應該都有正面影響吧。

--

後後記:

依然有很多人,在放棄找男友的時候,就突然交到男友了。

所以大家也不用糾結文中提的這些條件論、吸引力什麼的,運氣好也許明天就遇到對象了。

--

封面照是《新娘不是我》(My Best Friend's Wedding, 1997),在片中,茱莉亞羅勃茲不明白:「為什麼以前喜歡的男生不再喜歡自己呢?為什麼選了其他女生呢?明明自己的長相、想法、調性都很好啊!」

但妳再回想她演的很多其他電影,她常常都是讓男生愛的死去活來的角色,這又是什麼準則呢?似乎沒什麼準則。


Share This:    Facebook

0 意見:

張貼留言

my instagram

搜尋網誌裡的:

Popular Post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