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咖啡,只有限制級的真相

2022-02-02

腦子不好使:普世憂鬱三魔


人類的腦子本質上還是屬於動物腦子,所以理論上,野生動物的生活模式其實是適合人類的,才會有許多所謂的「自然派」風格的追隨者,就是過簡單的生活、吃簡單的食物,甚至是嚮往住在鄉間田園,遠離塵囂、自給自足,種花種菜。

但在文章《腦子不好使:天堂的階梯》裡提過,人類因為腦子的二元辯證能力,讓我們能像是「一直有人跟我們討論」那樣,我們可以在思考上加速、設想更多種類的選擇,不過我們沒想過的是,如果動物是一整天奔跑狩獵、覓食、玩樂,在太陽下山後就睡覺休息,那人類多了這麼些「人類活動」後又該怎麼休息呢?


現代人類的憂鬱症狀態,很大部分是我們被某些生活事務給影響了生理反應,減低了愉悅物質的觸發,就是如果你正常時,每個小時腦子都會給你一杯咖啡的愉悅感,那憂鬱狀態就是腦子只能釋放給你一湯匙的量,這連正常都不到,所以反映在你的意識層面,你就會發現「生活不像以前那樣快樂」或「人生似乎沒什麼快樂」,但這樣的症狀在小時候是不存在的,因為小時候我們還沒遇到那些會「減低我們愉悅釋放」的「人類活動」,所以小朋友天天都很開心。

以此刻來說,最普遍導致你可能憂鬱的的三種人類活動是:

1. 社交後麻痺

2. 老家麻痺

3. 手機麻痺 


1. 社交後麻痺

我們人類面對其他人的時候,會啟動兩個主要機制,一個是「鏡像神經元」概念,一個是「表演效應」概念。

a. 鏡像神經元

這個概念是說,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其他人的動作或對其他人的行為有「那個行為」的感受,比方很多電影,一個討厭的人講了一句令人煩躁的話,當這個人轉身離開後,主角會突然馬上做個怪臉然後怪腔怪調重複那個人講的那句話,乍看好像是他在搞笑,但這個動作其實是幫助主角去「體驗那個人的行為」,而讓自己能稍微理解為什麼他會做出那個討厭的舉動。

我們都希望世界是在一個我們能掌控、理解的範圍裡,所以當發現我們不太理解或太怪奇的東西時,我們會很想找到「原因、解釋」,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獵奇節目在講外星人、神秘的現象,因為聽到那些來賓各自有一套理論,我們會覺得「好像世界上的未解之謎都有個解釋了,讓人安心了」。

但我們成長環境中,不可能接觸到所有類型的人,所以在人生中我們很容易被「行為超出我們預期」的人給震撼,覺得:「哇靠!你怎麼會這樣做?你是白痴還是瘋了?」

透過「看別人做一個動作,而我們去模仿做出一樣動作」時,就可以多多少少感知到「那大概是什麼感覺」,即使不是百分百了解,但仍對我們的世界觀安定有很大的幫助。

同時,「做跟其他人類似的動作」可以讓我們比較好融入那個群體,比方你去一個餐會,發現大家都端著紅酒、拿著雪茄在聊天,你應該不會去拿個馬克杯跟蛋捲冰淇淋在手上,如果你的行為太特出,就會讓人去啟動其他的思考:「這個人是什麼來頭?是生活怪人還是億萬富翁?要跟他認識嗎?算了,離他遠點~」

等等的,而科學研究已經證實的部分是,當我們看到其他人吃某樣東西時,我們腦中也能產生「吃到那樣東西」的少許相同反應,彷彿我們嘴裡也吃了一口般。這種「感同身受」的能力也決定了我們融入群體或揣摩他人想法的能力,如果你不能知道其他人在想什麼、感受到什麼,那你就沒有辦法討好或迎合對方,那當然也就沒有辦法「消弭對方的戒心」跟「喚起對方的好感」。

所以回顧一下,鏡像神經元概念讓我們可以對其他人感同身受,以及藉由「重現他人的行為在我們身上或腦海中」,我們可以進入對方的世界去理解對方的行為,並讓我們感到自在安心。

那應用在現實層面裡,如果一個人感同身受的能力普普,那他/她就會變成「不知道怎麼討好對方」的那種人。

很多人被約會對象說是:「不體貼、不懂我想要什麼。」

比方有些男生能想到的浪漫就是砸錢、買精品、準備燭光晚餐這些,或有些女生能想到的討好就是一直竭力傻笑、裝可愛、稱讚男生,那這樣的人就比較難讓自己喜歡的人感動,除非他/她的對象是想法比較少的人,問題是,想法比較少的人,他/她也通常不會特別喜歡,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到中年還在跌跌撞撞。

相反地,如果你對於其他人的想法、渴望是很熟練能感知到的,那你當然比較容易討好別人,但光是「知道」別人在想什麼還不夠,你還要能去作出相應的舉動。


b. 表演效應

我喜歡穿寬寬的素色衣服,但我能這樣穿著去面試工作嗎?

當然不行,最好是弄一套名牌西裝、打個正常長度的領帶,然後講話最好也親和穩健、有問有答。因為這是別人評斷我們「是否正常、是否有社會化」的指標。

你會多少才藝、有多少天賦,看的人不知道,也不會想去主動發掘,所以你該做的第一件事當然是先讓別人「放鬆不多想、感覺你無害」,然後再根據場合的屬性,去呈現那個地方的人會喜歡的行為。

這樣講起來很空泛,但對社交高手來說卻又是最初階的概念,因為去一個場合、讓人喜歡、讓人覺得你是同一個圈子的人、讓人覺得你很可靠甚至很可愛,都是社交的基本功而已,後面還有更多的「談生意」、「講秘密」、「曖昧」等等的延伸發展。

當我們打扮好、準備好,然後去一個地方社交,展現我們的特色跟迎合別人的喜好,這樣的過程就是一種表演。

跟「上台表演」類似,明星或表演者在登台之前都會非常緊張、嚴肅,因為他在把自己所有要用到的思維、演出行為都放到意識最前端,然後還要準備面對所有觀眾的反應,如果你在台上看到有人表情冷淡或皺眉,你很可能會受到影響。當一走上舞台,他們嚴肅的表情瞬間就不見了!彷彿自然無比地唱唱跳跳,像是一對一跟大家互動般自在。

但所有的表演都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下台」,下台的時候你所有緊繃的神經、刻意提振的精神跟語氣音量、肢體動作,通通都可以放鬆了,沒有這個動作,就會像是你連續熬夜三天,最後神經麻痺而失去正常行為能力。

社交也是如此,如果你一直處在面對眾人、迎合大家的情境裡,你最後就會神經疲乏,那更別說對於社交能力普普或不喜歡社交的人,當竭盡所能待在人群裡幾個小時,離開後都會想馬上腦部關機。

長期處在社交環境、職場環境裡,人都需要使用大量的腦力來應付見到的人,因此當離開社交場合、停止面對這些一個個的人臉之後,我們的神經需要好好的休息才能恢復,而人的恢復週期其實也就是以一天為單位,只要你在一天結束後能好好放鬆,睡醒後就能再應付第二天的這類社交場合。


2. 老家麻痺

「回到家就放鬆了對吧?有熟悉的家人、熟悉的環境~不是嗎?」

其實這個狀態只建立在「你家是讓你會放鬆的地方」的前提下。

「咦?我家怎麼會讓我不能放鬆呢?」有人疑惑道。

有兩個原因會讓你在家仍不能放鬆:


a. 父母代溝

只要你的思維喜好跟你父母有「理論模式」上的差異,你就很容易會看不滿父母的行為或言談,比方:

你不迷信風水 VS 父母迷信風水

你追求自由戀愛 VS 父母嚮往有婚就結

你享受人生、願意花錢 VS 父母節儉人生、有錢存錢

你知道政治是利益操作 VS 父母被政論節目給帶風向

你的處事態度輕鬆自然 VS 父母有各種頑固或偏執行為

等等的這類問題其實都只要稍微邏輯思考就能不被牽著走的,但老派父母或固執父母們就是跳不出來,你跟他們說:「一台洗衣機不需要用二十年啊!」他們卻仍堅持一修再修,那你每次看到家電又壞了、同樣的代溝問題又發生時,你就會很煩。

當你一回家就聽到爸媽在那裡三姑六婆講一些落伍的言論時,你就會啟動「隱性社交模式」,這同樣包含了上面說的「鏡像神經元」以及「表演效應」,你耳朵接收到了他們所講的東西後,讓那些落伍言論在你腦海中跑了一輪,並再次在理智層面告訴自己:「爸媽不懂、他們沒辦法改,唉,又要講上幾小時了~」,但你不會去掐著他們脖子說:「醒醒啊!不要迷信、不要偏執啊!用現代的思維好好放鬆自己過舒適的生活啊!」

你不會這樣做,那你會怎麼樣呢?

就是「表現得像是一個普通兒女」並「三不五時好臉色回應個幾句」。

請注意,你理智層面知道「父母不懂、父母無法」所以你用「朱自清背影」的心情去體諒、去回應他們,這部分雖然是正面的天倫之樂感、家庭和諧感,但你腦中意識隱藏的部分卻是在「忍耐」這些,因為你知道「昨天他們無法改變」而「今天也無法改變」,那「未來顯然也是無法改變」,所以你知道這種感覺還要持續很久甚至一輩子。

這時候你在家,腦神經就不是處在放鬆狀態,而是用餘力繼續「隱性社交」,但這整個過程你自己是不知道的。

差個題外話,為啥人要睡覺?

因為醒著的時候,我們的所有感官一直在接收外部刺激,把這些刺激訊號傳給腦中的神經,我們神經就這樣一直接觸、反應,但當超過一定的程度時,這個能力就會降低、麻痹,當你去睡覺,就是讓神經停止接收訊號。就像是機器運轉很久、馬達很燙,就要關機休息、上個油保養一下。

能不能一直運轉?是可以,但對機器就是不太好。同樣的,你一直熬夜也是可以,但對你腦子就是不好,而是要規律的休息,把腦子關掉。

當睡著時,我們在旁邊叫你、搖你,你都不會醒,因為你感官處在停止輸送訊號進腦子的狀態,而你身體則會去修復、保養你的神經。

回題,當你在家而腦神經沒有放鬆,還不斷地面對家人的矛盾行徑時,你原本可以放鬆的時間就不是在放鬆了,而是在「應付」,此時你整個生理反應會「不太快樂」,久了以後,你的平均愉悅分泌量會開始降低,然後你會開始發現日子好像真的不太快樂,但你不知道為什麼

而就如同我們前面文章《腦子不好使:指揮艇裡面沒有比利》提過的,當你面對的是「沒辦法改變的難受處境」時,你就無法去做什麼「創造性」的活動,比方寫文章、想點子、發想新計畫之類,你只能做一些直覺式反應的活動,比方追劇、打電動、看網頁、抽煙喝小酒,因為這些舉動你不需要去「多想」,而且還能給你娛樂,所以等於是「你身體的正常愉悅釋放功能已經降低」,而你透過外部刺激「強迫腦部釋放小量愉悅」讓你度過這一晚,直到你去睡覺。

但問問大家,是我們身體自己產生愉悅好呢?還是抽煙喝酒、一直打電動看劇好呢?

當然是身體自己產生愉悅好啊!因為你能抽多少煙、看多少劇呢?當一停止,你的愉悅平衡馬上又會讓你感覺到「好像少了點什麼,真煩~」而又不開心,時間久了以後就導致輕微的憂鬱症。

如果你生活中還有其他壓力,比方工作壓力、感情困擾等等,就會把這整個憂鬱傾向給擴大,但你理智層面能發現的只有「工作、感情」問題,你以為是這些導致你最大的不開心,但真正的原因是,你本身的自我開心能力已經低於常人水準

「疑?不對啊!那為什麼有人住在老派的家就很自在呢?完全沒有不開心啊!」有人問。

是的,這就是你個人的問題,因為你的思維「進步」了。

能悠遊在老派的家人對話中,能在老派的磁磚牆壁、昏暗的死白日光燈、神桌、硬木沙發椅的環境中還很自在的人,是他們/她們本身腦子就是「老派」的人,又或者說是「沒有裝什麼新型態生活」的人,或者「分不出差異」的單純人,這些人不會感受到你那種強烈的思維代溝或邏輯矛盾,他們抬頭看也不會覺得家裏的日光燈有哪裡不好,所以他們回家就是回到「讓自己放鬆的家」,可以自在地嘰嘰呱呱、對其他生活沒有什麼期待。

而社會上,在老派家裡還能自在的人數比較多,但當他們出去時還是會打扮地漂漂亮亮,所以你從外在是看不出一個人的內心傾向,這導致許多人談戀愛、交往後,發現對方的家極為老派,而產生不太想去參與對方家庭事務的猶豫,每次去對方家都不想待很久,但這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範圍。

所以如果你內心是比較喜歡現代世界、邏輯思維的人,那該怎麼做呢?

正確做法是:有一個自己的空間,而且這空間要按照你喜歡的樣子佈置。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那些漂亮的設計旅館、高級旅館,如果你每天回到家,家裡就是旅館的模樣,不論燈光、衣櫃、床鋪,然後!沒有其他家人!那你就可以非常自在地完全放鬆,因為你左看右看,每一面牆壁、每一個形狀都是你喜歡的、不會觸動你反感的

問題就在於:台灣房價很高,而台灣房子的內裝普遍很醜。

導致你買房子很困難,租屋也不好看,即使租屋住在外面也是簡簡陋陋、看了不爽,而讓你「獨立又放鬆」的生活可能性大為減低。

如果你去有裝潢設計過的朋友新家多半會很羨慕!他們可以選牆壁顏色、衣櫃顏色,還能自己買床包、買枕頭套,買漂亮的浴巾掛在漂亮的毛巾架上,還有可愛的展示櫃,還能在冰箱塞「自己喜歡的食物」,而不是像老媽那樣在冰箱塞滿從不會有人吃的東西,放兩年後通通丟掉。

是的,你能有自己的空間是最好的,因為你的腦子就是需要這種地方才能放鬆,如果你是屬於不喜歡老家模樣、不喜歡老派思維的人,那你住在老家多半就是上班回家等睡覺,而無法去做什麼斜槓、創業、創意、計畫,你就是沒辦法,你只能打電動、看電視、摸摸寵物,然後一天天看自己好像沒什麼進展,而其他朋友好像都完成了些什麼,自己又會更沮喪,交互加深你的憂鬱傾向,而日常中還有一樣東西,會給你最後一擊:


3. 手機麻痺

「啊!我知道!看手機會產生比較心理對吧!會覺得自己過的沒有比別人好,對嗎?」

不是的,滑手機真正的問題在於,你主要並不是在看手機上的「字」,而是在看「臉」。

我們啟動社交反應是因為我們看到「其他人的臉」,如果社交場合每個人都戴上面具,你反而不會有太多壓力,因為沒有人能辨認出你、或判斷你的類型,只有當我們看到其他人的臉的時候,我們才會啟動鏡像神經元跟表演效應,但大家沒注意到的是,你的神經可不是你的「理智」層面在控制!

你會不會緊張、會不會有壓力,不是你理智去決定說:「來吧!我看到現場人很多,給我產生點壓力吧。」不是這樣的,而是你自己的生理自動反應,導致你緊張、口齒不清。

所以當你看到手機上一個個直播視頻、一則則好友動態、一張張網友照片時,你身體仍會不自主啟動那些「原本你在家不需要產生的神經反應」,而這你無法控制,那等於你從早到晚、從上班到放假、從面對家人到滑動手機時,你都在讓你社交神經不斷運轉而導致過載。

然後滑手機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觸動我們非正常的邏輯反應。

先想個問題,請問為什麼人類歷史幾千年到二十年以前的世界,世界上都沒有以「粗糙表演」為主的娛樂?

為什麼以前連在街邊說書的都是口才驚人地口沫橫飛?

為什麼以前連在路上賣藝的都是身懷絕技地舞刀弄槍?

為什麼以前電視上的主播、主持人就是要外貌親和、言談有料呢?

為什麼以前各路餐廳的主廚、二廚都快手刀工、切菜拋鍋卻也沒有粉絲影迷?

為什麼以前就是沒有看起來魯魯的、講話白痴的、行為智障的人能站上舞台、受人注目呢?

因為,當你看到一個多年栽培的音樂家、一個練習十年的表演者、一個集中全部精力去呈現最好表演的人的時候,你根本不用去分析、不用有多深厚的領域知識,就能直接被他們的表演所吸引、所震撼,因為那些表演就是好看,你腦中不需要去想:

「咦?這個芭蕾舞者跳起來轉三圈、地上轉十圈,算不算厲害呢?」

根本不用,當你看到,就已經被娛樂到、滿足到,知道那很厲害。

但現在市面上的許多「視頻、照片、節目、新聞」都是以一點小主題或小梗然後搭配誇張的語氣、聳動的文字、驚人的特效、強烈的形容詞來呈現,當你看的時候,你「不一定」理智上會去想:「媽的,繞這麼大一段,只是要講這少少的內容。」

你腦中意識後台卻要去處理這些矛盾,也就是你會經歷:

「這個講話白痴的人看了真討厭,但還是看看他到底在說什麼吧~」

「這個眼鏡痘痘妹跟上一個癡肥土豪弟表情都好醜,還是先看看要說什麼吧~」

「這些東西不聳動啊!為什麼下這種白痴標題呢?先看完吧~」

「這一百則新聞都沒有記者描述的這麼誇張啊!再看看下一篇有沒有什麼爆點吧~」


等等大量的「內容矛盾」跟「讓人想貓一拳的表情」在你腦中一直觸發大大小小的反感,所以,你連續看一堆視頻後的心情會比你看完一篇文字來得複雜,而且多半是隱性負面的。

也就是你看完後不會覺得:「這有影響我什麼啊!」

但實質上,你就是花了大量的心力在意識後台去調和當中的矛盾後,才能得到那一點小小的娛樂或訊息,而舉個反例,就是看書。

即便當你熬夜看完一本書時,你腦中觸發的刺激也只是「自己的反思延伸」或「知識收穫的反芻」,不需要動用什麼社交應付的腦力,因為書上每一頁都沒有一堆臉啊!

要是所有書籍的每一頁都有十張作者的百變鬼臉照或作者老婆的二十七連拍表情,那你看不到一半就會想把書燒掉,因為那些很惱人。

有興趣的人不妨做個實驗,「去一般影音平台或首頁,逛個十分鐘」,跟去看「都是文字的論壇或平台十分鐘」,比較一下看完兩者的感覺就知道哪一個讓你的心緒比較平靜。

所以滑手機的過程很可能就是:你在被你「不喜歡的類型的一群人」連番說話、連番推銷、連番說服你這個重要、那個暴動、這個最紅、那個最糟。

你的反感被你腦子後台壓抑下去,久了以後,你就同樣面臨那些神經麻痺或愉悅感減少的狀態


所以,讓我們回顧一下,生活憂鬱的原因不一定是有什麼明顯的成因,如果你是一個思想老派或不細膩、沒有對現代生活有所嚮往的人,那你生活多半很開心,只關心有沒有喝酒、聚餐、有沒有錢多賺一點。

但如果你是比較細膩或覺得自己「不只是這樣」的人,那你就會在工作打拼之餘,花費大量腦力在職場、社交、人際互動上,而即使你是很擅長社交的人或喜歡跟朋友在一起的人,你也仍需要一個自己的「放鬆避風港」才能讓腦子休息,沒有休息的結果就是長期下來,你的腦部愉悅因為神經過載而降低釋放日常愉悅的能力,最後你會覺得平常的生活也不快樂了。

在這個結果下,你可能會用「你能想得到的方式」去強加愉悅釋放,比方抽更多煙、喝更多酒、跟朋友玩得更瘋、叫更大聲,但這些都是很短暫的,因為你腦部愉悅反應並沒有回到過往水準,那你就會進入潛在憂鬱症候選。

而如果你回家後,家裡模樣又不是你喜歡的,不論是房子老派還是家人老派,都會導致你一直潛在不滿足,覺得:「什麼時候才能搬走呢?什麼時候他們才會停止呢?什麼時候我才有能力擁有自己空間呢?」

能真正逃脫的人多半是終於存錢買房搬出去,或家人通通過世而可以開始把老家大整頓,但這兩點都不容易達成,所以你在裡面越久、年紀越大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越沒成就、越沒希望,同時讓腦子更無法放鬆,最後你就會開始說這句話:

我活著就是不快樂。

你沒有別的辦法,也沒動力做別的事,只能拿起手機看看有沒有什麼爆點新聞,但看來看去,每個視頻、每則貼文都只是小搞笑、小東西、小語錄,根本沒有讓你看了可以提振精神、熱情爆發的內容,所以你潛在很難受,只好加倍尋找、加倍滑、連開車都滑,拼命尋找某種奇蹟內容,但一年一年看下來就發現,根.本.沒.有

最後,聚餐、喝酒、喧鬧、連續滑手機、跨年等等這些你能想到的快樂的方式都越來越沒有效果時,你就大步踏入憂鬱了。

要是這時候再來個工作危機或感情裂痕,你就會希望我們國家是允許合法擁有槍枝的地方。


所以,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真正要做的是三部分:

1. 如果沒有那麼必要的社交,就不用去了,不需要刻意表現你好像很罩、很多人脈、很能拉關係或裝熟,把腦神經力量留給你生活的其他地方。

2. 想辦法去「聽不到、看不到」老派家人。

請注意,「老派房子」並沒有「老派家人」在你心中影響來得大,如果你在房間還是會聽到你家人的對話,那就是「不正確」的放鬆空間,一定要聽不到、看不到,然後門也鎖起來,確保你的空間是安全、私密的,然後看要不要把房間漆個自己喜歡的顏色,暫時先這樣,再想辦法搬出去尋找自己的空間,如果你有一天真的搬離成功,你就會發現心境有很大轉變,以及腦中開始能想到許多新計畫、新點子。

3. 滑手機或上網時少看以「露臉、有表情」的內容,不管是不是網美或天王都一樣,能去看書、看文字就盡量去看。

另外再補充,如果你的LINE或聊天平台或手機桌面是任何「人臉照、合照」這種,你可以試試看換掉,因為當你看到手機桌面或對話框底圖是人臉的時候,你在跟人聊天打字時,花的就是比平常更多的腦力來承受你這些自以為很幸福的合照或很俊美的藝人照,你的意識後台會不斷比較「照片中的時刻」跟你此刻的心情,那如果你心情不好,這個過程就會讓你更不開心,所以,如果可以讓腦子不要隨時被觸發會比較好。當然,你自己試試看比較清楚,我講不準。

(我電腦跟手機所有底圖都是一張細紋黑格圖片,有興趣的人請點「黑桌布網址」,我用的是第五張,用了就是爽)

在國外為什麼很多人一到成年就離開家,相信也是因為「當你要去做自己的雜事或事業時,沒有旁人干擾是效率最高的」吧,你不需要去「節外生枝」,不用去在乎其他人的意見、不用擔心吵到旁人、不用擔心別人偷偷看你。


後記:

人生中,理論上,遇到討厭的人應該完全不要理會,甚至詛咒對方下地獄,但因為社會分工,所以我們多多少少還是會遇到這些人,那我們為了這些人要啟動我們自己的各種社交程式去應付,所以應付完後我們一定要逃走,如果可以的話還應該寫一封信問問對方到底是為什麼這麼怪,但通常現實不允許我們這樣做。

如果你是越細膩或越能感知其他人類型的人,那你一定會被這麼多的怪人、不打理自己的人給弄瘋,而且到最後,你也會生活變得有點亂糟糟。

如果你感到生活很不開心、想死,那你能想到的各種原因,很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但我能做的有限,所以當你已經看到這裡了,我希望你能在腦中安插一個程式,就是告訴自己:


真正的原因還沒浮現,真正的方向也還沒出現,再撐一下、再找一下。


好嗎?


--

封面圖是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這部片是人生必看,如果你是心思比較細膩的人,會很有感觸,而你也會發現,外國人之所以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是因為他們細膩的人、精緻的人太多了。




Share This:    Facebook

4 則留言:

  1. 謝謝華華咖啡廳,願意在過年也更新。可以很老派地跟你說聲:「新年快樂」嗎?
    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放眼整桌都在滑手機,而自己看著大家的景象不斷出現?如果不是為了逃避,那真人互動所能帶來的感受與刺激是不是不同以往?或是大家的需求改變了?
    (另,看到「跟本」應作「根本」?)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新年快樂~謝謝你指正!
      我想,滑手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家潛在很想看到某種讓我們「很開心」的東西出現,
      也許是一則好消息,或一則超特出的新聞,或一個想都想不到的東西,
      而即使沒有真的看到,但「稍微看到了」一些新東西,也讓我們能「得到」什麼而產生愉悅感,
      所以如果同桌的人是越不能讓自己有興趣的,那滑手機的衝動就會越明顯~
      相反,如果同桌的對象讓我們很有興趣,雖然我們「會想要」「兩者兼得」,
      也就是「既能跟喜歡的人在一桌」也能「再多看一點新東西」,
      但理智上比較能控制自己說:「為了讓對方感到重視,我把手機收起來~而且,我願意這樣做。」

      刪除
  2. 終於知道為什麼每次回家都覺得超級累~~~原來是因為大腦需要一直啟動隱性社交模式+處理矛盾的地方。
    還有為何在SNS上從不追蹤任何瘋狂自拍的人,真的大腦處理那些矛盾,真的很煩!! FB都是用來看文章,當報紙用。
    這系列文章看的超級開心,每篇都8.9千字,感謝華華咖啡廳。 讓我更有勇氣拒絕社交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的,這社會上一直都有兩派說法,
      一派是,多社交、多擴充人脈,
      一派是,少社交,多充實自己、跟自己相處,
      但第二派的描述很少,因為通常少社交的人,不像愛社交的人,
      有那麼多公開的內容被關注。

      所謂現代社會的好處,就是分工很多,許多事情不需要自己親自去露面、接觸,
      古代沒辦法,一定要出去買所有的東西、接觸所有的人,
      而近年也越來越多新聞都描述一些大導演、大名人,
      在他們工作、創作的時候,
      就是在家裡,用一台電腦,甚至過期的程式,
      來完成許多後來發光發熱的作品,
      等到發光發熱後,再去更多社交也不遲~

      感謝你的留言,希望你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平靜。

      刪除

my instagram

搜尋網誌裡的:

Popular Post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