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咖啡,只有限制級的真相

2015-11-13

陋習決定論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多半就是在指「家庭陋習」。


如果你是家庭和樂的人,那你可能不知道,社會上不少人會因為生活模式或課業問題、就業方向跟父母想法不同而終生交惡。

這些父母不一定是全然擔心孩子誤入歧途,純粹只是「非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安排」,而最麻煩的在於,假設全照父母說的方式去做,最後卻沒有好的結果,也無法再去抱怨什麼,因為這類父母的思維早已僵化。

我們放大來看,社會上好的房客、好的房東、好的食客、好的鄰居佔的比例多不多呢?我們自己說不準,問問身旁的朋友們吧:「你住處的鄰居是怎樣的?」


令人遺憾,答案多半都有:惡鄰居


台灣在全球繁榮指數排名大約是二十幾上下,但卻仍然有大量的問題人物存在,這不是什麼「社會多元組成很棒啊!」的問題,而是社會上就是有不少成年活人的思維組成是「能直接帶給其他人負面影響」,當他們再去實踐這些「問題行為」時,大家就都無奈了。

那怪鄰居、怪房客、怪父母都是怎麼形成的呢?是曾經被Zombie咬了一口嗎?血液受到不可復原的感染?還是?


答案是:「自身陋習」與「旁人陋習」造成。


1. 自身陋習

自身陋習會直接影響家人及身邊的人,多半根源於:

a. 無法辨別錯誤資訊。
b. 沒有批判質疑能力。
c. 牽怒。


a. 無法辨別錯誤資訊

錯誤資訊包含:假資訊、過期資訊、絕對性偏頗論述。

要知道,人類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有人刻意地製造假資訊偽事件),比方《台灣已禁止6歲內兒童學英語》、《吃鳳梨抗SARS》、《俄羅斯打算炸掉月球》等等的這類文章,都是有人花時間與心思去專程寫的,而他們的動機多半是「看到有人相信或照做,自己覺得很爽」這類的嘲諷心態或者是要爭取流量、曝光。

無法辨別這類假新聞的人通常是「常識斷層」加上自身「缺少質疑能力」造成的。

比方有些媽媽從沒看過會講四、五種語言的小朋友,那她就很容易去相信網路上說的「為了讓小孩成長快樂,台灣真的要禁止兒童學英文了!」這種假新聞,甚至還會在文章下tag自己老公,希望老公跟自己一起見證這個教育的大改革。(這是真人真事)

「過期資訊」則是過期的信仰,比方有些老年人一生堅信「老祖先說居家通風人才會健康,中國人五千年經驗不可能錯!」這類的謬誤觀念,於是在寒冬中仍把窗戶、陽台門都打開,最後家人感冒或自己凍死。也有許多父母推崇明星科系,等到小孩長大後卻時局已變,明星科系不再光明。


絕對性偏頗論述」則是迷信「一句話結論」,比方:


「男人就是愛玩啦」、

「男生就是幼稚啦」、

「教育小孩就是要打啦」、

「零體罰害死台灣人啦」,

等等的過渡簡化問題。


但世界上真的有男生性冷感或對女生無感,那他就並不愛玩。也有男生在念小學時就看起來異常老成,他並不幼稚。更有許多小朋友在不同教育方式下卻都很優秀,也沒有說用打的才一定有效。

因此你無法用一句話去建立模式或模型。


很多人喜歡這類偏頗論述,因為這也簡化了他們的人生,讓他們可以遇到任何事情更快從腦海中調出參考並下達指令,並且讓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紛紛淚推「為什麼父母要了解你,你有了解他們嗎?」這類言論,彷彿一句話就解答了世間所有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注釋1:委屈地認為「世界不公平」)


b. 沒有批判質疑能力

有些人不喜歡閱讀或不喜歡聽「柴米油鹽旅遊玩樂」以外的話題,因為這樣可以讓生活簡單,可是當一個人的常識不足而無法建構出符合邏輯或科學的世界觀時,各種謠言對他就都會很有吸引力,除了沒有立足點去懷疑那些真假,反而還透過這些謠言使他許多模糊的疑惑得到了解釋。

乖小孩也不容易去質疑周遭,他們多半是父母壓力教育下的產物,深信父母所說的那一套,然後也許是在拼命唸書、減少了各種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也忽略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最後學歷是有了,但在社會上發展有限、人緣不佳、感情不順,到了四十幾歲仍是僵硬的工作機器,且還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工作,是那種「少了你也沒差」的工作,最後父母惶恐,積極尋求外援,希望自己家裡這個不討喜、不懂教育、沒有生活情趣、沒有人生體驗的小孩,能趕緊組成下一個家庭,然後再複製幾個同樣的後代出來...


呃,這是不是哪裏有問題?


這能叫做幸福嗎!這樣的家庭快樂嗎!這樣的整套人生思維有必要傳承下去嗎!

雖然,極為負面的家庭有可能會出現上進或有才華的小孩,但那實在是很碰運氣,我們有必要拿人生來賭嗎?

一般人普遍是不太具有質疑或批判思維的,因此填鴨教育、婆媳問題等經典陋習可以不斷延續下去。


c. 牽怒

有些人自己習慣不好或思維偏頗純粹是為了賭氣,覺得:「你們都說我不好,我就不好給你們看!」或「憑什麼你們說的就是對的?憑什麼我就要照做?」以及「要我拉下臉來去改變自己?門都沒有!」

這其實已經算是理智思考後的結果,因此他們理智地決定要繼續使用自己的陋習下去。


那請問,這樣還有救嗎?


2. 旁人陋習

如果父母思維有問題,你敢或者你願意去衝撞他們嗎?

請注意,如果你是家庭和樂的小孩,那你的父母通常本身就能接受意見並調整自己。

但陋習思維的父母腦子是僵化的,甚至是見到棺材也不落淚的,你用正常溝通絕對沒有任何用處,他們可能到人生最後、死前嚥氣的那一刻還堅信自己的觀點,即便沒有任何明確佐證或成功案例。

那你能怎麼辦?火力全開的抨擊他們嗎?為了自己甚至更多人的幸福,你願意去做點什麼嗎?

事實是,不論面對怪父母、怪鄰居、怪房東、怪主管、任何怪人,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有什麼反應,男生忍受婆婆對自己老婆的欺負、小孩忍受父母長輩的期望、住戶忍受著惡鄰居(注釋2)的行徑、大家都繼續過著「將就的人生」(注釋3),頂多,拿起手機開個無聲錄影然後上傳網路給網友公審。


華人的主流思維是屬於「高道德期盼的小打小鬧」,有太多過於簡化的生活道德規範把我們框得死死的,比方:以和為貴、逆來順受、留點口德、不要強出頭、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船到橋頭自然直。

但其實,這些通通就是陋習,你我身旁的人有問題,我們不會去扭轉什麼,而是溫馴地去「熬」,幻想未來有一天離開或換了環境,一切就能海闊天空,但我們容忍其他人的陋習,受苦的還是我們自己,甚至那些陋習還會深植於潛意識裡,跟隨我們到下一個環境。


是的,很麻煩,整個社會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巨大的陋習機器。


我們一生會面臨旁人無數的陋習進攻,但也無法去改變什麼,那些堅信陋習的人是很難改變的,你真正該做的是,認真檢視自己的缺點,瘋狂學習並判斷什麼是對人生好的、對人生有幫助的思維,然後緊握這些信念,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成功與幸福都是屬於少數人的。



--


後記:

有沒有可能在一個世代裡面就大量消除社會上的陋習?我認為在概率上來說是有可能的,只是需要動用大量的資源以及非常有影響力的宣傳,就最簡單的「不要亂丟垃圾」為例,若動員所有明星藝人、網紅、黑道老大等等的一同呼籲,相信「不亂丟垃圾」馬上蔚為風潮,大眾普遍開始四處拍影片公審馬路上的亂丟者。

但就實際面來說是不太可能的,因為誰會想要去改變社會上什麼陋習呢?

不過,各種奧客、怪物家長、自私房東、刻薄太太充斥人間,他們其實都是在做「吃力不討好」的舉動,試問,一個客人很奧,難道就可以增加食物的好吃程度?一個太太很刻薄,難道她就能感受到老公更加討好?家長再怎麼怪物也無法確保小孩有幸福人生、房東再怎麼自私也無法阻止水管破裂時要敲開樓板尋找漏水點。

因此陋習是不必要的,但是,我們難道能走到一個人的面前說:


「你的舉動真是陋習,可以停止了。」這樣嗎?


大概是不行吧。


--


注釋1:
委屈地「認為世界不公平」,請參考《不願面對的不公平》一文,很多人把自己沒有的東西歸類為社會的不公平,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這樣解讀。

注釋2:
請參閱《整棟惡鄰居》一文,描述了一群社會上主流的惡鄰居模樣,但這篇有點抽象,請發揮想像力去感受。

注釋3:
「將就的人生」請參考《將就的人生》一文,這篇針對「我們人生該不該將就」討論,字非常多,請自己斟酌。





Share This:    Facebook

6 則留言:

  1. 看看社會與政治亂象,我想這些很多都是思維僵化陋習的延伸吧!許多新聞底下的留言充斥著怨天怨地怪政府,完全都在傳遞給別人負面能量。到處充斥著對立與謾罵,卻很少去想要怎麼樣才會讓這個社會更好?不過這也難怪了,如果自己本身都不是走在讓人生更美好的路途上,更遑論推己及人去想辦法改變這個社會、國家、甚至是世界呢?

    PS:希望您能繼續寫文章傳遞給這個世界正面能量,加油!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的。

      社會政治亂象主要有三種成因:

      1. 自私並有排除他人利益的行為:
      就是既得利益者以及擁有資源者,為了獲得更多資源,而將各領域的規則設立為有益於自己。

      2. 狀況外而受人指引、領導:
      多數大眾屬於這種,他們認為自己有自覺能力,但其實幾乎無法進行二重或三重以上的反思,
      而會被某些看起來激昂或情緒化導向的主題牽著走,而也無法在這些主題炒作當中獲得益處。

      3. 精神有問題的人:
      就是腦子壞掉的人,不過這種精神狀態問題常常也或多或少出現在一般人的身上。

      而這三類的人幾乎是「無法去更動」他們的,除非他們受到極大的創傷,比方至親家人突然去世,或心愛的人突然去世,
      或者目睹極微震撼意識的情境,才有可能去產生類似「震驚」的頓悟,但這類頓悟也無法保證一定是向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一般來說要去改變大眾素質是不太可能的,頂多是「整體社會突然提升」,而讓大眾也抱持的「趕流行」的心態,而去做一點好事。

      那要達成整個社會突然提升,只能靠少數的企業家或狂人,
      因為他們可以製造「量販型商品」來讓眾人購買、使用,在這過程中可能達到「淺移默化」的思維。

      比方iphone,在蘋果推出智慧手機之前,沒有人覺得手機應該要用什麼觸碰式螢幕、要能看網頁,
      但是推出來後,就再也沒有人用非智慧手機了。

      任何社會議題也是一樣,當真正可以做些改變的人,還沒有推出商品或誘導之前,
      就會變成社會上一堆人在「吵架」,請注意,
      他們是在吵架,而不是爭對錯,也不是爭可不可行,

      就像是過去一群人在吵:不要天天用手機!不要曝光隱私!不要把時間就花在上網上!做個原始淳樸的人是最好的!

      這種就是對於趨勢未知而做出的「想像」。

      因為世界只會越來越進步,當你不用電腦、不用手機、不去上網,那做任何事情就是會慢很多,
      但是過去多數人不知道也不相信,因此只能吵鬧、爭執,
      等到iphone這些手機推出後就通通閉口了,每個人都使用了。

      同樣的,
      如果婆媳問題的婆婆跟媳婦知道「不吵架」有多爽~
      那他們還會吵架嗎?

      或者如果炒房的人不要炒房,讓國民都有房子可以住,
      那他們賠慘的時候,還會面臨這麼多人訕笑嘲罵嗎?

      多數社會議題都是這樣,因為實際狀況自始自終多數人都是看不到的,
      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有所謂的「好的方向」或「快樂的道路」,
      他們只順從著本能,覺得「我靠武力、嗓門,罵到你閉嘴了、害怕了,我就贏了~我就快樂了」

      但其實那也不是真的快樂,只是一種腦部意識暫時符合自身想像的邏輯,而達到的順遂感。這部分之後專文討論。

      所以,為什麼我們總看到「國外」「似乎」比我們台灣好?

      其實也不過是因為國外在很多層面比我們「多知道一點」實際狀況而已,

      那~希望我們都能有機會,知道更多實際狀況,

      感謝你的留言!~

      刪除
  2. 不知道是誰前幾天留言給我,我有看到你的留言!感謝閣下的捧場,
    但是那篇留言不見惹!
    在此告知。

    回覆刪除
  3. 好喜歡你這些正氣的觀點 :)

    Ting

    回覆刪除
  4. 相當有趣的觀點,對民族性的詮釋方式抽絲剝繭。
    我相說的是,活在當下的感受挺痛苦的,但若壽命曾長十倍應該覺得還好,希望社會朝正向發展。

    回覆刪除

my instagram

搜尋網誌裡的:

Popular Post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