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知名的故事就是《三個湯圓不用錢》,講述一個外來的老人跟村民說:
「我在賣湯圓,一個一塊錢、兩個兩塊錢、三個不用錢。」
結果村民為了撿便宜,紛紛都只買三個,最後出現一個年輕人,每一次只買一個,一直付錢,神仙老人很賞識他不貪小便宜,於是收做徒弟,教他絕世武功。
神仙老人最常見的幾種案例:
看到一個老人在路邊潦倒,你買吃的給他,後來發現他是股票高手,指點了你明牌。
看到一個老太婆在要過馬路,你幫助她,原來她是企業大老闆,聘請你去做空降部隊。
看到一個老人東西掉了,你衝上去幫他撿起來,發現他是世界首富,決定購買你的產品或資助你開店。
看到一個潦倒的街友,妳買吃的給他,後來發現他是企業總裁,沒事喜歡微服行乞,於是妳們譜出一段戀曲。
看到一個沒人緣的老人,妳用心接待他,最後他跟你買了房子或保險。
你會驚訝地發現這種「神仙老人」主題無所不在,好萊塢也有一部電影叫《乞丐博士》,由布蘭登・費雪主演,講述哈佛校園內的某個街友有高深的學識智慧,最後給主角上了人生教育一課,不過這類故事模式幾乎千遍一律:
先刁難、試探你,再告訴你他是貴人,可以許你榮華富貴。
神仙老人的架構建立在:
社會的資源分配不均,不知人、不善任,所以如果你按照正常模式去工作、打拼,需要非常久的時間才能累積一點點資源或資本來做你想做的事,但你很可能無法活到那麼久,所以出現一個「看得出你的好」的人來幫助你,可以讓我們覺得自己存在有點價值。
講到資源分配和知人善任,我們必須討論一個概念,通常如果給人們一大筆錢,會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人會去提昇生活水準,讓家人吃好的、用好的。
第二種人會跑去產出某些東西,比方設立公司、創業。
理論上前者也是在「產出更優渥的生活方式」,或許有可能因此小孩的教育提昇,未來就業發展更好。
後者也不是不想過好日子,但是他們有一個想改變現狀的熱情,覺得自己可以實現「腦海中想像的畫面」來改進現有的世界。
所以神仙老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理應就是:金主。
只是你會發現,相較於真正有誠意的投資者,一般神仙老人測試有緣人的方式完全沒有參考性,什麼:
「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讓你撿」、
「故意潦倒餓暈讓你請吃飯」、
「故意看誰願意用一塊錢買湯圓」
等等的,彷彿只要你會做一兩件好事,就是值得給予補助的對象。
但現實中會做好人好事的,常常也是大奸大詐的混蛋啊!
所以神仙老人的故事只是給小孩聽的勸誡,小朋友都曾經相信有聖誕老公公、相信有神仙老人的力量,因此會希望自己能當個好人、來獲得好報。
但現實世界呢?
由於:
許多庸才當了主管+許多消費者能長期接受不好的產品與服務
導致:
人才埋沒+次級品充斥市場+國家進步緩慢
所以:
路邊會出現的潦倒老人?
那通常真的是街友。
日常會故意刁難你的老人?
那就真的是很討人厭。
如果你遇到,那能不接就盡量不要接這種人的案子,因為他完全沒有原則和社會共識,就算口口聲聲說「要測試哪一個年輕人比較好、測試晚輩的抗壓性」,也請他先去翻兩本Goolgle創辦人或喬治盧卡斯的傳記再說,人家世界級的大人物並沒有這樣做好嗎!
是的,當各國已經集合創意、有膽量、有想像力的人才去組成夢幻團隊在全球闖蕩時,我們不需要那種倚老賣老的拖延部隊。
金主不會隱藏在乞丐、潦倒老人、惡劣老頭中,就算金主穿的很樸素,也是去逛百貨公司和精品店;就算穿著拖鞋,也是在自己的跑車裡面關心自己的事業,而不是在馬路上進行「無差別莫名試探」的浪漫行徑。
--
後記:
小朋友很喜歡「神仙老人」相關的故事,因為這讓我們「做的事、選的方向」看起來有了一種保證,比方爸媽教我們要敬老尊賢、要扶老讓座,但這只是大方向,我們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會怎麼樣?
有可能遇到金光黨老人,有可能我們把真正需要坐著的人給趕走,有可能老人佔我們便宜,等等的吃力不討好。
但就是因為有那種「幫老人去橋下撿鞋子,老人會給你秘笈」這種故事存在,所以我們覺得「寧可信其有啊!」或「要是老人真的會發錢,自己錯失機會怎麼辦啊!」等等的。
這反映的是:
1. 我的已經認同一個事實,就是「父母」或「社會環境」不會給我們足夠資源。
2. 我們多數人只能處在社會的中下層,且這中下層的場景我們並不喜歡,所以我們渴望不計各種荒謬的理由來脫貧。
華人的故事很常出現「神仙老人」的橋段,但外國故事的佈局卻多半是:主角奮力打拼,讓所有不看好他的人都佩服之後,他真正獲得滿足的成果。
外國「對他人好」的橋段大概是「給小費比較多」這種吧。
--
封面圖就是《乞丐博士》(With Honors, 1994)劇照,小時候看的時候不太懂為什麼一個很厲害的聰明人要刻意過的潦倒,後來發現這種設定出現在很多故事裡,不過這部片是個淡淡的小品。
0 comments:
張貼留言